首页 > 作文 > 高中生作文 > 高二作文

念奴娇赤壁怀古必修四的说课稿

admin 高二作文 2020-04-22 23:54:18 赤壁苏轼

【篇一】念奴娇赤壁怀古必修四的说课稿

《念奴娇赤壁怀古》精品说课稿

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早上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念奴娇 赤壁怀古》。

一、 说教材

《念奴娇 赤壁怀古》选自高二第四册第二单元,本单元学习宋词,选取四个不同风格词人不同时期的八首词。单元提示中说:词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性,反复吟咏;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念奴娇 赤壁怀古》文字简洁含蕴丰富,句式短促有力,借想象为我们展现了一幅雄浑壮阔的豪放格调,虽有短暂的壮志未酬,但瞬间超脱旷达,是东坡骨子里展现的豪放格调。不仅苏轼有超脱旷达的情怀,其实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应学会超脱旷达。

二、 说学情:

本文的作者其人、其文高一《前赤壁赋》中已有接触和了解,再加上意象奇特,句式短促有力,文气旺盛,趣味丰瞻。对于我班的学生而言,应很有的吸引力。本文结合注释,理解文意不难,难在对于苏轼兼有儒、释、道思想的超脱旷达的情怀理解上有难处。需要教师搭建一定的支架(如联系学生已学知识并给予一定助读材料)。

三、说教学目标:

1.

2.

3. 了解豪放词,借助注释理解文意,熟读成诵。 品味奇特意象,感受豪放风格,并进行反复朗诵。 体会放下是福、超脱旷达的情怀;并由此联系社会、生活,培养学生面对逆境时,要把眼光放长远一些,胸怀放宽一些,把握当下的

精神。

这个目标的确定依据一是课标对教学的要求;二是这篇文章的内容而定。

教学重点:感受本次写景、写人体现的豪放格调。

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作者放下是福、超脱旷达的情怀,联系当下,反观自身。

三、 说教法学法

1、 “情境式”教学法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意义总是存在于情境之中。 学习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下进行的,人不能超越具体的情境来获得某种东西。本文运用多媒体辅助(图片、视频)和文学艺术语言建构写景、写人、抒情的真实情境,感受豪放格调和旷达情怀。

2、 发现点拨的“对话式”教学法

存在主义布贝尔的对话理论主张“教育中的关系是一种十足的对话关系”。教育不能“只呼不应”,要有“呼应”。因此采取“老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教师点拨—学生讨论、回答”的教学环节,实现学生思维的真实经历。

3、 诵读法。

古人云“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现代教育家夏丏尊说:“要领略文章气势,念诵是唯一的途径。”本文文气豪放,波澜壮阔,通过诵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非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讲,满堂灌,代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的满堂诵,满堂思。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完成。

六、教学过程:

结合本课教学内容,我将我的教学设计为四大板块:

第一板块为“了解豪放知识”,这一板块主要引导学生了解词的知识,初步感受豪放词,从而为重点做铺垫;

第二板块为“感受豪放风格”,这一板块侧重引导学生通过创建情境,把握文章重点,真实感受词人写景、写人时的豪放格调,以此来突破重点。

第三板块为“体会旷达情怀”,这一板块通过对比鉴赏关键句,还原词中的“留白”,明白苏轼由“壮志未酬”到“超脱旷达”的情感变化,进而体会词人情怀。

第四版块为:“联系生活感悟”,这一板块则是让学生在学有所得后将所学知识进行迁移与深化,更好的激发学生联系生活和实现自我发展。 大板块的设计先从了解豪放,到感受文字的豪放,再到体会领悟文字背后作者的情怀,最后进行拓展与迁移,这四步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发展规律。

(ppt展示)

教师主导:词的知识— 内容的豪放 — 情怀的旷达—生活的感悟

学生主体:了解“豪放”—感受“豪放”—体会“旷达”—感悟生活

具体操作如下:

(一)导入:大家还记得那个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的苏子吗?现在,那个“才与李白同,识比李白厚”的苏子又站立在了黄州附近的赤壁。此次东坡先生看到了什么?会有什么感慨呢?诗人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他同一时期创作的一首怀古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语言大师莎士比亚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导入采用最少的话语,最短的时间,回忆以前知识经验,让学生的“思维从建构和疑问开始”由此及彼,引入新的学习内容,迅速而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以及学生与文本间的距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二)“词的知识”(这一部分说课时采用课堂模拟语言,变换说课方式)

(1) 了解豪放

这一环节我主要设计二个活动:

活动一:疏通文本

师:同学们,请自由朗读课文,勾画PPT重点字词。

明确:纶巾、樯橹、尊、酹 四个字词的意思;怀古词身临古迹, 怀念古人、古事, 抒发感慨 。

活动二:初感豪放

师:同学们,请齐读PPT《此话丛书》对苏学士的评价,感受古人对苏学士豪放风格的形象比喻。

老师通过语言和行为创造情境,展示关西形象,并请个别同学试着唱,然后大家一起唱。

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这一活动主要是通过多种方式体验,

进一步感知豪放。 过渡: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体会苏轼词的豪放风格.

(三)“内容的豪放”

(2)感受豪放特点念奴娇赤壁怀古必修四的说课稿

这一环节我主要设计二个教学活动:

活动一:感受写景的豪放格调。

师:齐读上片,写景的时候如何体现豪放格调?(注意里面的动词、 形容词、数词)

明确:险峻、高俊、汹涌澎湃、水石相击、浪花四溅、狂澜奔腾 。总之,写出长江奇险雄伟的宏大气势,表现诗人的豪放格调。

PPT展示:写景时体现豪放的句子(形容词、动词、数次变色)。 词人用大量形容词、动词、数量词给我们展示一幅奇险雄伟、富有宏大气势画面。

齐读词的上片,读出描写景物时奇险雄伟、宏大气势。

过度:难道江浪真的像淘沙一样,淘洗着风流人物,而且他们都淘尽洗净了吗?当然没有,这样的人还是有的,起码在东坡眼里有一个那就是—周瑜。

活动二:感受写人的豪放格调。

师:齐读词下片描写周瑜的句子,看看苏轼在周瑜形象的塑造上如何 体现豪放格调的?

PPT展示: 官场:“周郎” 24岁当了“建威中郎将”。《三 国志》:“吴中皆呼为郎”,“郎”,青年男子。呼人“郎”有赞美之意。

【篇二】念奴娇赤壁怀古必修四的说课稿

2014学年高二语文说课稿精编版2.5.1《念奴娇赤壁怀古》(新人教版必修4)

36、《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

一、根据大纲要求和课文内容,定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

大纲要求: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审美趣味,丰富个人感情世界,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本文是作者中年因乌台诗案贬官黄州时所作。在此期间,他写下了四篇有名的文章:前、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及本文赤壁怀古。 本词上片描绘眼前壮丽的长江景色,“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短短的13个字,使人的视听受到强烈的震撼,仿佛使人回到三国时期的战乱纷争的年代。

面对此景,在词的下片中,作者很自然的发怀古之幽思,赤壁之战的英雄们出现在作者的脑海里。作者没有写刘备,是因为刘备太严肃,年纪也不少了;作者没有写诸葛亮,是因为诸葛亮太完美了,完美得叫人无法望其项背,况且诸葛亮没有英雄美人的故事 。此外,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剧性结局,既不符合前面的雄壮的景物描写的特征,其伤感与悲凉也会超越后文的“一尊还酹江月”。作者只看好周瑜,“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寥寥13个字,写出了一个风流潇洒、指挥若定的儒将形象。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明显,它可以很自然的使读者联想到作者自己,壮志未酬,贬官黄州,两鬓发白,无所建树,不免悲从中来,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 这是壮志难酬的感慨,这是悲壮苍凉的无奈。这种情感千百年来之所以能够震撼每一个读者的心灵,除了这种情感本身的普遍性之外,还与这种情感在本词中得以充分表达有关。

这种情感依靠什么得以充分传达出来的呢?

一是借长江之景抒情,借壮阔之景抒悲壮之怀;二是借英雄周瑜反衬,形成强烈反差,情感得以自然而然地流露。

全词写景、怀古、抒怀,三者完美结合,浑然一体。

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学些什么呢?根据大纲要求和课文内容,确定本文的教学目标为:

1. 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2. 掌握一些常用的鉴赏诗歌的方法。

确立重点为: 1. 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2. 用典的贴切自然

确定难点为: 如何理解“人生如梦”。

有人说“人生如梦”表达了作者消极颓废的处世态度,其实不然。

本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陆贽等经世济时的人物,希望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又跟和尚亲密往来,精通禅学。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苏轼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从语言上体会这首词,也是“奋”压倒了“伤”。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襟。

二、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确定教学过程和教法、学法

(一) 教学过程 引入 由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引入念奴娇赤壁怀古必修四的说课稿

疏通文义 1、教师范读课文,正音

2、学生翻译课文,正义 (有省略)

写景 赤壁景物 1、指导学生描绘出赤壁之景:绘声绘色

2、指导学生概括出景物特点:壮阔宏大

3、比较一:为什么不写长江平静之景?明确写景的作用

咏史 英雄周瑜 1、周瑜形象的特点?风流儒雅,少年得志

2、比较二:把周瑜换成孙权或诸葛亮好不好?理解写周瑜形象的作用,体会用典的贴切 抒怀 作者苏轼 1、“人生如梦”的感叹是否消极?与前面的壮阔之景和英雄周瑜是否协调?

2、比较三:将本文与陆游的《诉衷情》、辛弃疾的《破阵子》比较,体会这种情感的复杂性。

3、教师适当引导、点拨,并适时进行情感和思想教育

归纳总结 教师设问:本文是怎样将写景—咏史—抒怀三者完美统一的?由学生来回答,并总结出鉴赏诗歌的两个要点,并板书 背诵全词 自由背后,再个人有感情的诵背 布置作业 将本词与其他“赤壁诗”作比较

(二)教法和学法 诗词的鉴赏离不开比较,在比较中让学生发现异同,在比较中让学生明白孰优孰劣。所以在教法和学法上主要运用比较法,辅之以朗读法、讨论法、练习法等等。

1.在分析景物描写时,设问:长江有汹涌的时候,也有平静的时候,作者为什么写长江壮阔之景,而不写长江平静之景?通过比较,得出景物特点及写景的目的。

2.在分析咏史用典时,设问:赤壁之战中的英雄很多,如孙权、诸葛亮、刘备等等,作者为什么只写到周瑜,而不写其他人呢?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用典的自然贴切。

3.在分析情感的抒发时,在提出“人生如梦”是否消极颓废的问题后,引导学生将陆游的《诉衷情》、辛弃疾的《破阵子》与本词进行比较,目的是为了深入理解本词情感的复杂性。

一、导入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挫折。我想问问同学们是如何面对挫折、化解生活中的难题的?(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总结,可能有发泄、自慰、倾诉等几种方式。)林语堂曾经说苏轼是“秉性难移的乐天派”,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苏轼的一首词,看看东坡是以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他曲折的仕途生活的。

(板书课题、作者)

二、学生齐读整首词,初步把握词作内容和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三、解读文本1、小序

引导学生分析小序的作用明确:小序点明了时间、地点、天气、人物、缘由

(1)时间:三月七日——宋神宗元丰五年,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个春天。

(2)地点:沙湖道中谪居黄州的背景:(学生先讲,教师总结)王安石变法时,苏轼因不满新法中某些政策及其执行中的流弊,写过一些批评和讽刺性的诗文,被有些人将他以“谤讪新政”之罪弹劾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结果20多人受到牵连,苏轼差点被杀,最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他在那里偏居荒野,躬耕自乐。1082年的春天,诗人到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沙湖购买田地。

(3)天气:雨,晴。(4)人物:雨具,同行,余

雨具,借代,拿这雨伞的仆人。狼狈,进退都感到困难。独,风雨无惧,特立独行。

(5)故,交代写作缘由。

2、学习词的主体部分(1)指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鉴赏诗歌“翻译为先”的原则)

(2)引导学生思考本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鉴赏诗歌“立足文本”的原则) 问:读完这首词,哪些词语或句子留给你的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明确:①穿林声,指的是风声;打叶声,指的是雨声。“穿林打叶”写出了风雨的声势之猛。而强调风雨的声势,目的在于突现作者对风雨的态度,态度就是“莫听”,就是不予理睬,我行我素。

②“何妨吟啸且徐行”这句就把他蔑视风雨的神态很具体地的写出来了。吟,是吟诗;啸,

是撮口而发出来的长而清越的声音:呜——。苏轼说,不妨在风雨之中吟诗、长啸、缓步而行,生动的表现了他那悠闲自如、不为风雨所动容的神情,表现了他那鲜明的个性特征。(同学们也可以想象一下苏轼此时此刻吟的是什么?)

③接下来,通过描写他的服饰——手持竹杖、脚穿芒鞋(用芒草编制的鞋子)进一步展示他的乐观精神。他说,拄着竹杖、穿着草鞋在泥泞中行走,比骑马还要轻松愉快。“竹杖”、“芒鞋”,本是草野之人的服饰,这显然是针对他在黄州的“半是闲人半是罪人”的处境讲的,是对自己生活境况的概括。难得的是,他居然有“轻胜马”的感觉,而且直言不怕这种生活处境,这也鲜明的表现出他那随遇而安、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

④用“一蓑烟雨任平生”来结束,更是韵味深长。作者说,披一领蓑衣,肩漫天烟雨,任凭这样过一辈子也元所畏惧,完全可以泰然处之的。这是由眼前的遭遇推开去写,“烟雨”一词语意双关,既是指自然界的风雨,又是指仕途上的遭际,“一蓑烟雨任平生”具有象外之象,弦外之音。

⑤“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料峭,是形容春风的寒意,时当三月,雨后的春风还是寒冷的,何况浑身的衣服已被雨水淋透。虽说如此,作者却说料峭的春风也仅仅是帮助自己醒了酒而已,他也仅仅是感到有些轻微的冷意而已。“料峭”是写实,“微冷”是写感觉,二者之间有着明显的差距,这个差距表现了作者的乐观性格

⑥“山头斜照却相迎”,雨后天晴,斜阳在山,迎面送来暖意,这是否让作者欣喜了呢?不,一个“却”字写出斜阳送暖并非作者所期待,纯粹是不期然而然。这就表现了作者对天晴亦元动于衷

细读“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句。

问:作者“回首”的是什么?

⑦“回首向来萧瑟处” (萧瑟,指风雨吹打林木的声音),这个细节行为描写,生动的表现出他战胜风雨之后的自豪感,对艰难困苦的轻蔑之意。“归去,也元风雨也元晴”,这不是在写天气,不是说回去的路上没有风雨但也不是晴天,而是在写他的心境,是说他的心境里没有风雨阴晴的差别,雨天和晴天对他的心态根本不起任何作用,晴天,他吟啸徐行;雨天,他依旧如此。他不因天晴而喜,不因雨天而悲。他怀的是一颗超然物外的心,按照自己预定的人生道路悠然前行明确:表层含义是回头看狂风大作,骤雨肆虐的情形,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

深层含义是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会成为过去。

作者写眼前景,说心中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

这是一语双关的手法,以曲笔直抒胸臆,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这也是我们这首词写法上最大的特色——以小见大小结:词人一方面写自己遭遇自然之风雨,也暗含自己所遭遇的政治风雨。借对自然风雨的坦然面对抒发对政治风雨的泰然处之之情。

四:扩展阅读现在老师选取了苏轼在被贬黄州时所作的另外两篇词作《卜算子》、《临江仙》,大家阅读看看。《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明确:意象:缺月疏桐幽人孤鸿——营造凄清萧瑟的氛围——表现孤独苦闷的心境(彷徨与追求)

《临江仙夜归临皋》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明确:“营营”指的是为名利所纷扰。经常愤恨这个躯体不属于我自己,什么时候能忘却为功名利禄而奔竞钻营!趁着这夜深、风静、江波坦平,驾起小船从此消逝,泛游江河湖海寄

托余生。

所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实际只是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喻。和“一蓑烟雨任平生”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一种退隐之后的洒脱心态。

从“拣尽寒枝不肯栖”到“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再到“也无风雨也无晴”,我们看清了苏轼在黄州的历程,同样是被贬,同样是受诬陷,苏轼也不是超人,只是他善于化解而已。化天地万物为心中画卷,融人世烦忧为云淡风轻。苏东坡用它的作品和人格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小结: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人生再多的风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如果做不到,再多读读他的文字吧。

【篇三】念奴娇赤壁怀古必修四的说课稿

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

《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

一、 说教材
这首词写于1082年,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时所

写的一首怀古词。作者以古怀今,不仅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缅怀和

仰慕,还有对自己年岁将老、壮志难酬的感叹,是宋词中的经典,

也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内容。

二、说重点和难点

全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艺术境界和炼字用词的妙

处,品味作品的语言;而难点在于:理解作者“人生如梦”的思想。

说学生情况

三、说学生

学生已经在前面接触了唐诗,对鉴赏诗歌有了基本的了解,但

是对词的鉴赏还有些隔膜。针对这样的学情,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

以唐诗鉴赏知识为基础,积累基本的宋词鉴赏知识,提高宋词鉴赏的

能力。

四、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初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用文字的视角去解读词中的景

物描绘和人物刻画,能够感词人所感,让学生体味艺术美

的感染力。

2、掌握常用的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培养对意境的感受分

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探究作者的人生态度使学生能够以旷达的人生态

度面对挫折。

五、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课文特点和高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本堂课的教法和学法

1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诵读感悟法。诗词教学贵在多读。我会认真引导学生诵读文

章,感悟意蕴,特别是抒情部分更要细心玩味。

(2)情景教学法。根据文中所描绘的情景,模拟实景,创设情境,

使学生如见其景,如闻其声,直观地感受情境和意象。

(3)合作探究教学法。在教学中设计有深度的问题,让学生自主

合作探究,在探究中解决问题。

六、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我设计了六个步骤。

(一)课前预习

1、要求学生分组查找有关苏轼的资料,了解苏轼的生平、思想

和赤壁之战及周瑜的一些基本情况,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学生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疏通词义,用问题卡片的形式针对

本文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二)导入新课

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

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

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元丰五年,漫步长江岸

边的苏东坡,望着奔腾不息的长江水,看着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

情难自已,于是把酒临风,挥毫醉书,《念奴娇·赤壁怀古》诞生了,

震烁千古。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词,观赏苏轼笔下的赤壁,聆听

苏轼心灵的独白„„

以此导语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古文名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同时老师提问作者生平、思想、写作背景等内容,检查预习情况,

最后进行总结、归纳。

(三)朗读课文。

2念奴娇赤壁怀古必修四的说课稿

1、学生试读。学生试着读课文,考虑语调,语速及感情基调,将

疑难之处标出。

2、听名家录音范读。多媒体播放此词朗读,让学生与自己之前的

试读对比,找出自己的不足。

3、学生朗读。学生齐读,单读。

学生在诵读之中初步体味词的意境,获得感性的认识。加强对文

章主旨和内容的理解。

(四)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入词的意境。

学生闭上眼睛一边认真听老师的范读,一边想象词中描绘的画面,

然后用素描的技法画出来,我再用多媒体展示图画,学生与自己的相对

照,找出优点和不足,随后用老师语言再现当时场面。运用声音、图画、

文字等方式完成情境的创设。

(五)探究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回答,教师适时点拨)

(1)苏轼属于豪放派词人,这首词上阕的豪放风格体现在哪?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点拨: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赤壁之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山石嶙峋高峻,浪涛

汹涌,拍打着堤岸,卷起层层白浪,描绘出一幅雄伟、壮丽的画图。

用“穿”“拍”“卷”三个动词描摹出了赤壁山势之险要高峻,水势之汹涌澎

湃 。

通过设计这一问题,使学生体会写景豪放,壮阔宏伟。同时引导

学生品味本词用字的妙处。

(2)三国时代英雄辈出,苏轼为什么只提到周瑜?而不提曹操、诸葛

亮或者刘备?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点拨:

3

① 赤壁之战中主要角色是周瑜

②建功年龄 周瑜二十多岁就被重用,苏轼四十多岁 团练副

使 虚职

③机遇 周瑜碰到了孙权这样的明君 苏轼遗憾没有碰到这样

的机会,表现了苏轼对周瑜的羡慕。

(3)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当时曹操、孙权

双方力量对比悬殊,而本文中却写周瑜:“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这符合历史吗?文章为什么要这么写?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补充:不符合历史。赤壁之战后,曹操虽然退回北方,仍派

曹仁驻守。周瑜一身戎装,与其对阵,身先士卒,右肋中箭,落马被

人救回。苏轼这样写是为了突出周瑜的才干。

通过这一问题的设置,使学生感悟体会本文写人豪放,叱咤风云。

(4)苏轼的人生观是豁达的,但是词中的“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是否体现了苏轼的消极情绪?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明确:有悲观,但更是超脱与豁达。仅从“人生如梦”词面

独立地看,不免消极,然而结合全词,同时联系其《赤壁赋》看,所

谓“人生如梦”实际上是他在遭受压抑情况下的自慰之词,他并未想

到及时行乐,“酹江月”是倾诉壮志难酬的苦闷,是寄托对古人事业的

倾慕。我们从中读出的是诗人的坦诚、直率和旷达。为了进一步说明

这个问题,可结合苏轼的《定风波》,通过比较和联系使学生感悟苏轼

的平和、豁达和超脱。

通过这一问题的设置,使学生体会本文抒情豪放,旷达感奋。

(六)悟

(再次齐读课文后)悟:豪放词风,体会豪放词的风格。

4

A.从写“景”之中悟壮阔宏伟之豪放

B.从写“人”之中悟叱咤风云之豪放

C.从抒“情”之中悟旷达感奋之豪放

(知识目标豪放词的特点 情感目标从容旷达的胸襟)

总结:本词上阕写景,绘出如画江山,下阕抒情,抒豁达超脱之情。

七、说作业

1、推荐阅读《东坡突围》

2、从苏轼的诗词文赋可看出其人生思想,让我们走进苏轼与其对话,

写一篇课外随笔:《东坡先生,我对您说》

八、说板书

景 江山如画 穿、拍、卷

小乔(美女衬英雄) 情 羡周瑜 雄姿英发 谈笑 儒雅 才干

叹自己 早生华发

用简练的词汇概括这一课的重点内容,更有利于学生们了解和掌

握本课所学的内容。

5

【篇四】念奴娇赤壁怀古必修四的说课稿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说课稿

念奴娇 赤壁怀古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的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面我从教材分析、

学情介绍、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过程五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学目标:必修四第二单元编选的是宋词,在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五个必修模块中,这是唯一的宋词单元。本单元选取的是四位著名词人的作品。四人中苏轼和辛弃疾是北宋和南宋的豪放派代表,而柳永和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其中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文人,李清照是宋代最杰出的女词人,四人在词坛上都占有一席之地。教材编者可谓用心良苦,编选四人各富代表性的词来学习,通过比较,使学生了解完全不同的两种词风,进一步体会四位词人不

同的创作风格。

本单元教学课上努力做到学生、教师、编者和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在学生理解词的内容后,教给鉴赏词的方法。通过鉴赏,体味词中表达的情感,分析作者是如何传情达意的,进一步了解词的特点和写法(情景交融、点染、白描、叠字等),让学生在学习后对词的鉴赏建立一个初步的感性的理解。因必修五模块已没有古典诗词的学习内容,所以本单元的学习还应引导学生对鉴赏古典诗词的一般方法进行总结,为以后进行诗歌与散文系列模块的选修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文特点及在单元中的地位:《念奴娇·赤壁怀古》既是苏轼的代表作,又是豪放派词的主要代表作之一。通过对本词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区分两大风格词派的作品以及以后进行诗歌鉴

赏的训练。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新课标理念,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1、了解苏轼的有关知识;2、把握豪放词的意境及特点。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2、通过比较,认识豪放派与婉约派艺术风格的不同。 情感目标:教育学生正确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困难与挫折,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保持乐观向上的人

生态度。

教学重点为:1、体会词人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2、比较豪放派与婉约派艺术风格的不同。

教学难点为:如何理解“人生如梦”。

二、学情介绍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学生对苏轼的诗文并不陌生,《题西林壁》《水调歌头》等都耳熟能详,尤其是必修二《赤壁赋》抒写月夜泛舟赤壁的感受,借主客问答阐发人生感悟,旷达中透出老大无成的不遇之愤,为学生进一步感受苏轼的豪放词风、理解词人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奠定了良好基础。经过第4课《雨霖铃》的学习,学生对婉约词的特点有了一定了解,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对于豪放词还不太熟悉,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理解

两种不同词风的特点,以提高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

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鉴赏—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对此,针对教学重点主要采用了对比分析法,针对教学难点主要采用合作探讨式

教学法,而对于诵读部分则采用想像法。

四、学习方法

赏析是诗词学习的能力指点,比较是诗词学习的迁移提升,而诵读则是诗词学习的核心环节,在

课堂上安排以下三个步骤的学法引导。

1、运用诵读法,感受词的语言和意境。具体为:泛读,了解背景;朗读,感受意象;研读,探究情感;选读,迁移知识;熟读,达到背诵。

2、运用对比的思维方法,掌握两种词风的不同特点。

3、运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理解作者的“人生如梦”。

五、教学过程

导入:古之文人雅士,每当登高望远,必有所触动;每临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湖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篇章,由此形成了中国诗词王国里的一朵奇葩——怀古诗词。宋代文人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已,醉书一曲《念奴娇·赤壁怀古》,让世人传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词,感悟东坡豪放的词风。

(一)、泛读,了解背景

学生自由朗读诗词。(背景音乐: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引领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意境。)

请学生自由谈论对苏轼的生平情况及对其的认识和看法。然后老师总结,归纳重点,并介绍本首词的创作背景:苏轼二十岁中进士,力图有所作为。但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写诗讽刺。于是有人搜集苏轼对新政不满的诗句,弹劾苏轼,致其入狱。这就是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乌台诗案”。苏轼被捕入狱,历时五个月,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本词就是作者在此时写就的。

(二)、朗读,感受意象

播放名家朗诵,想像滚滚长江的画面,让学生初步感受本诗雄奇壮阔、气势非凡的意象。 正音,集体朗读。

并思考:题为“赤壁怀古”,本词描绘了赤壁哪些景观,这些景物有何特点?

提示:大江、故垒、乱石、惊涛、千堆雪。作者抓住了悬崖、陡壁、怒涛、波浪这些可视性极强、变化宏大的形象、大刀阔斧,横画纵抹,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基调:豪迈、奔放。(板书:绘壮景)

1、指导学生描绘出赤壁之景:绘声绘色。

2、指导学生概括出景物特点:壮阔宏大。

3、比较一:为什么不写长江平静之景?明确写景的作用。

(三)、研读,探究情感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次有感情的诵读全词。然后自由讨论如下问题:

1、对活动在这里的英雄人物,作者具有怎样的情感?念奴娇赤壁怀古必修四的说课稿

提示:大江滔滔,犹如历史长河,英雄人物的业绩,被淘洗变淡。这些英雄人物现在又在何方呢?不尽的怀念从中可见。

2、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锦绣河山必然产生、哺育和吸引无数的英雄人物,而三国时期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在诸多的英雄人物中,作者为何要选择周瑜作为咏诵的对象?

①周瑜形象的特点?风流儒雅,少年得志。

②比较二:把周瑜换成孙权或诸葛亮好不好?理解写周瑜形象的作用,体会用典的贴切。(板书:写伟人)

提示:虽然三国时期是英雄辈出的年代,但只有周瑜符合作者的审美要求:婚姻美满、英俊潇洒、少年得志、功成名就,于是作者选取了周瑜的三个方面“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便把一个叱咤风云的儒将风采写得形象生动。在周瑜身上寄托着作者的人生理想,同时也引发自己未能建功立业的感伤。东坡当年47岁,不但无建树,反而待罪黄州。怀古思今,对比反差强烈,因而感慨万千。

3、在下阕中作者抒发了怎样的人生感慨?

①“人生如梦”的感叹是否消极?与前面的壮阔之景和英雄周瑜是否协调?

提示:对周瑜的追述表现的是一种理想,而落泊失意是一种现实,这反映了作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洒酒入江,以酒祭月,是希望万古愁怀随江而去。感慨和动作中现出一种超脱与旷达。(可结合苏轼的生平思想及创作背景来分析: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苏轼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所以当苏轼在时空交织的宏大背景上抒发人生感慨时,里面包含着多少幽愤和怅恨啊!)

②比较三:将本文与陆游的《诉衷情》、辛弃疾的《破阵子》比较,体会这种情感的复杂性。 提示:学生讨论,只要抓住主旨言之有理即可,学生未分析的教师课适当补充。

4、有人说“人生如梦”表达了作者消极颓废的处世态度,其实不然。

本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陆贽等经世济时的人物,希望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又跟和尚亲密往来,精通禅学。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苏轼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

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从语言上体会这首词,也是“奋”压倒了“伤”。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襟。(板书:抒豪情)

5、苏轼所游的是湖北黄州赤壁,而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发生地是在湖北蒲圻(q)。那么苏轼知不知道他所见的赤壁并非真正历史的赤壁?如果他知道,为何还要这样感怀?

提示:从上阕的“人道是,三国周郞赤壁”一句可以看出,苏轼知道这并非历史上的赤壁,至少他对此有怀疑,但文学与历史毕竟不同,文学的真实不等于历史的真实。当他站在波涛汹涌的长江边,感受到天地的浩大与自身的渺小,再联想到当时的处境,已经情难自已,故此以景为依托,咏史抒怀。

(四)、选读,迁移知识

比较:赏析杜牧的《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思考:

1、诗篇开头借什么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引起了“思古之幽情”?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借一把折戟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这样写的作用是为后二句论史抒怀做了铺垫。

2、诗中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东风”一词的深层寓意是什么?

参考答案:这一句表现手法是运用典故。“东风”一词的深层寓意是建功立业的各种条件和因素。

3、后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曲折地反映了诗人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另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根据上述所学及自己的了解,学生自由发言,归纳总结怀古诗词特点:“怀古诗词”是一种以历史事件与人物为感情寄托的诗歌类型。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一般包括述史和咏怀两部分,采用对比手法,主要有古人与作者的对比;永恒与短暂的对比;盛与衰的对比;自然与人生的对比;今与昔的对比等。鉴赏怀古诗词技巧:首先,弄清史实,疏通文意。其次,分析技巧,体察诗心。最后,披文入情,细致领悟。

(五)、熟读,达到背诵

总结全词。这首词融写景、怀古、抒情为一体,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作者个人的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豪迈奔放,一泻千里。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和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都体现了豪壮的情调。用烘托和映衬的手法抒发了自己的感慨。结尾处“人生如梦”的感慨是作者迅速从惆怅失意中排解出来,表达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

全文线索:大江东去 —→ 江山如画 —→ 公瑾当年 —→ 人生如梦

(总揽全篇) (描绘景色) (追想历史) (抒写情怀)

布置作业:根据所学、积累,勾勒自己心目中的苏轼形象。(这是一道开放题,目的是训练学生的语言分析、概括的能力。)

【篇五】念奴娇赤壁怀古必修四的说课稿

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

《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念奴娇·赤壁怀古》。

我打算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几个方面来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选自高教版《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六单元,这个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古诗文欣赏。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体会文章丰富的情感运用和优美的语言,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这首词写于1082年,作者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时,所写的一首怀古词。文中作者以古怀今,不仅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缅怀和仰慕,还有对自己年岁将老、壮志难酬的感叹。不仅是苏轼的代表作,也堪称宋词中的经典。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内容。

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分别确定如下:

新课程理念提倡教学应以三维目标为中心,因此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的:

一是知识目标,引导学生掌握豪放词的基本特点;

二是技能目标,初步学习一些鉴赏古诗词的方法;

三是情感目标,学习作者从容旷达豪迈的胸襟,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愫。

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艺术境界和炼字用词的妙处,品味作品的语言。

难点在于:理解作者“人生如梦”的思想。

二、说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对象为高二学生,学生的文学知识储备相对较少,对学习资源利用和知识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与综合能力较低,但是他们富有朝气并且对本课学习有浓厚兴趣。学生的学习习惯停留在被动接受式的传统教学,缺乏独立发现和自主学习能力。他们在学习交往上多表现为个别化学习,课堂上群体性的小组交流与协同讨论学习机会很少。

三、下面说一下这堂课的教法和学法

叶圣陶先生主张:“教师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可见,教学的艺术并不在于传授、讲解,而在于引导、激励和鼓励学生自己去实践、去创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把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增强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作为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师生互动教学模式。

根据课文特点和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本堂课的教法和学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诵读感悟法

诗词教学贵在多读。本词是宋词中的经典,文辞优美,感情浓厚,境界雄阔,我要认真引导学生诵读文章,感悟意蕴,特别是抒情部分更要细心玩味。让学生发现诗词中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陶冶情操。

(2)情景教学法

根据文中所描绘的情景,利用多媒体,配以形象的图片,生动的语言,模拟实景,创设情境,使学生如见其景,如闻其声,直观的感受情境和意象,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3)合作探究教学法

在教学中设计有深度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探究中大胆质疑在探究中解决问题。使得语文学习更为自主互动。

四、说教学过程

以语文学科的特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本节课的教学,

我设计了六大教学板块。

(一)备

即课前预习准备。

1、要求学生通过图书馆,上网等途径大量查找有关苏轼的资料,了解苏轼的生平、思想和赤壁之战及周瑜的一些基本情况。这个环节在于以点带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疏通词义。

3、精心设计预习思考题。

(二)导

即导入新课。

首先是播放音乐。我播放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片首曲,展示了“赤壁之战”的精彩片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老师提问,作者生平、思想、写作背景等内容,检查预习情况,最后进行总结、归纳。

(三)读

本节课完成各项教学任务的基础。

(1)学生试读

根据以前所学过的知识,试着读课文,考虑语调,语速及感情基调。将疑难之处标出。我认为这种方法可使学生明确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以便朗读时更具有针对性。

(2)听录音、范读

多媒体播放此词的朗读,让学生与自己前面的试读对比一下,找出自己的不足。

(3)学生朗读

A.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指名一学生配乐朗读,全班同学和老师纠错。

B.纠正读音,纠正节奏,调整感情。

C.留出四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自由读,一边朗读,揣摩作者的感情,一边理解词意。

使学生在诵读之中初步体味词的意境,获得感性的认识。加强对文章主旨和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四)品

此环节是本堂课的重点部分,主要通过情景教学法和合作探究教学法来解决问题。分三步

1、想象画面,描述意境

采用了我在古诗词教学中经常用到的闭目想象描绘法,学生闭上眼睛一边认真听老师的范读,一边想象词中描绘的画面,然后用素描的技法画出来,我再用多媒体展示图画,学生与自己的相对照,找出优点和不足,随后用老师语言再现当时场面,创设情境达到情感体验。

2、设计情景,探究问题

(1)上阙写景部分,在学生诵读之后我和同学们一起逐句找出写景的句子,引导学生找出写得较好的词句,然后通过具体分析“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我提出问题:这句话给我们展现了赤壁怎样的一副景观,?运用了那些艺术手法?你认为那些字用的好?让学生品味语言,掌握文章炼字的妙处,接着提出问题“为什么作者要写长江波涛汹涌的时候,而不写它平静的时候呢?”让学生明白词中写景的作用。讲完这些后,通过提问:“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一句有何作用?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对下阕的理解。

(2)下阙“咏史”部分,在诵读之后,我要求学生分析周瑜的形象?重点赏析“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个句子,并提出文中穿插“小乔出嫁了”这一细节对塑造人物的作用,让学生明白烘托得艺术手法。之后让学生四人为一小组从年龄、外貌、职位、际遇四个方面比较周瑜和苏轼的差别,列出图表,然后让他们之间的发言人交流,其他组员可以补充。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得出答案,我顺势提出问题“结合写作背景,思考,在众多英雄豪杰中,为什么作者独独仰慕周瑜而不写其他人呢?”让学生把握作者的复杂情感,加深其理解,学生都体会到苏轼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悲,理想与现实矛盾后的伤,那作者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要求同学们在课文中找

出句子回答,接着就正式进入教学难点的分析——“人生如梦”。通过合作交流,能够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还让他们学会了合作和分享。

3、课堂表演—情感体味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否与苏轼一贯的乐观情绪相抵触?”人生如梦, 是消极,还是积极?

对这个问题我采取让学生讨论,角色表演的方式突破本课的难点。让两个学生,一个充当苏轼,一个担任周瑜,让他们结合对人物的理解穿越时空,相遇对话。如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也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课堂上,教师只以一个组织者的身份,对于某些问题,进行适当点拨。 之后我加以明确,点出“人生如梦”是中国古代先哲们对人生哲理的最高界定,是苏轼从人生角度去探究人生奥妙的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想那潇洒从容的周瑜而今又如何呢?不是也被大浪淘尽了吗?消极悲观不是人生的真谛,超脱飞扬才是生命的壮歌。苏轼承认自己的悲伤,又超脱悲伤,认识到人生世事恍如一梦,名利也是身外物,何不随性而为,活出自己呢?失败又如何?至少我一直在努力。针对有的学生缺乏理想抱负、虚度光阴的现象,我还适时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教育。

(五)悟

悟:豪放词风,体会豪放词的风格。引导学生

A.从写“景”之中悟壮阔宏伟之豪放。

B.从写“人”之中悟叱咤风云之豪放。

C.从抒“情”之中悟旷达感奋之豪放。

这就是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讲课时的语言要有力度和气势,尽量营造一种和作品豪放风格相吻合的课堂氛围,以感染学生,走进作品。

(六)布置作业:

1、当代社会谁堪称英雄?谁堪称风流人物?

【篇六】念奴娇赤壁怀古必修四的说课稿

《念奴娇 赤壁怀古》说课稿

吟诵中品味美,探讨中感悟情

——《念奴娇 赤壁怀古》说课稿

常州市武进区湟里高级中学 印平 一、说教材

《念奴娇 赤壁怀古》是苏教版必修二中“历史回声”专题中第二板块“千古江山”中一篇宋词。本专题的话题是透视历史的烟云,目的在于通过反复咀嚼历史佳作和,领略感人情怀,采撷前人智慧,逐步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受鉴赏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本文写于神宗元丰五年,被贬于黄州游赤壁所作,既是苏轼的代表作,又是豪放派词的主要代表作之一。本词的主旋律是感情激荡,气势雄壮。词的上阙,从眼前见到的赤壁江景,联想到古代特别是三国时代的英雄豪杰,侧重写景。下阙,再现周瑜形象并且赞美他的功业,引出自己的功名无望、壮志难酬的感慨,转而以旷达的心态看待历史和人生,求得思想解脱,由咏史进而抒情。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 二、说学生

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和对生活的各种体验,所以古诗词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让诗词语言充分撞击学生的心灵,激起思想的火花。在必修一已经学习过《赤壁赋》,对苏轼及其文章风格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如何品味语言,品味作者的人生思想,常常会因为他们缺少生命体验,而难以深入。 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最初体验,同时又要注意引领他们去品读诗词,感悟作者的丰富的思想。鉴于以上思考,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三、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品析词中的“景”和“人、事”来鉴赏文本

(二)过程与方法

在吟诵中体味,在探讨中感悟。

(三)情感与价值观

体会该词的豪迈气势,并领悟作者面对人生挫折的旷达情怀。 四、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是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于黄州游赤壁所作,面对历史陈迹,不禁抚今思昔,流露的情感浓烈而复杂,所以我将解读诗词中的景物描绘,探析周郎的形象体味词人复杂的情感,作为本课重点。

同时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在人生境遇中,貌似出世,实是入世,旷达乐观的情怀。因此我将理解词人“人生如梦”的精神内涵作为教学难点。 五、说教法

(一)诵读法

中国自古“诗乐同源”,诗歌里天生就带有音乐的悠扬旋律,抑扬顿挫,极富美感 。古人常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朗读是诗词教学中的重中之中,课堂上要引导学生自由诵读,听专家诵读,品读诗词过程中诵读,赏析把握感情后诵读。以达到“掌握一定的

朗读技巧,诵读中撞击心灵,丰富感情世界。”的目的。

(二)问题探讨法

(好的问题可以激发兴趣,激活思维,启迪心智,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古希腊学者普罗泰戈拉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高质量的问题源于老师旅差费教材内容的深刻领会,源于对学生思维的准确把握。)

教师可以通过词的风格“豪放”来设计问题,引出对诗词中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的解读。在质疑中点拨,互动中推进,品味诗词的意境。

可通过“人生如梦”的感情是消极还是积极来探讨作者抒发的感情以及对我们的启迪。让学生在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中,激起思想的火花,在相互切磋中,加强领悟,共同提高。 六、说课时

本课安排一课时 七、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

(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求知欲同样是学生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在本课导入我设计用林语堂的一段评价来导入)

他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一个大书法家,一个创新的画家„„问他是谁?

(引入本课)今天我们就来上苏东坡的经典巨著——《念奴娇·赤壁怀古》。 (因学生已经学过苏轼的文章,对苏轼有一定的了解,这里设计请同学谈谈你所了解的苏轼,这样有助于了解这首词写作背景和写作风格) 第二环节:新课学习

1、朗读,感受豪放

(朗读有利于记忆,有利于理解,有利于把握意境,反复诵读是走近诗词,体味其美,感悟其情,理解其思的重要方法。)

这里我设计三个环节,听专家朗读,生自由朗读,生齐读。

(通过诵读体味苏轼词的豪放风格,感受诗词的语言美和形象美,挖掘诗词的意境美。)

2、研读,品味意境

(本课重点是解读诗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感受本词的豪放风格的同时体味词人复杂的情感,为此设计了一个问题加以引导)

问:这首词的豪放风格体现在哪儿?在问题的探讨中学生边读边品。

(1)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有一种横空而来的磅礴气势,写出了壮观,豪放,雄浑的江景,但同时也是写历史长河浩荡。虚实结合。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设计以下几个问题,在互动中推进。我个人觉得要特别关注几个动词作用的探讨 ①、你觉得这样写好在哪里?引导分析几个动词“穿”“拍”“卷”的作用。 ②、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拟人,比喻,夸张

③、这样的景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抓住“惊”,心惊胆战,惊心动魄。赤壁的雄伟壮丽,波澜壮阔的画面。

④、词人面对这样壮观的景致,用了一句话总括,是哪一句?“江山如画” ⑤、由此不禁想起“一时多少豪杰”,这句话起了什么样的作用。“总结上阙,引起下阙”。

(3)“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抓住火攻,水战的特点,用十四字概括了赤壁之战胜利的场景,将曹操惨败的情景形容殆尽。写出了战场上的叱咤风云的豪放。

(4)请一学生朗读:

学生点评

提示朗读注意的要点:整首的基调气势雄浑,磅礴。

生:齐读

3、精读,探究情感

(1)(滚滚长江东逝水,多少风流人物。上阙写景,也引发了对“风流人物”“英雄豪杰”的怀念。探析周瑜形象来体味词人复杂的情感是本课的重点。因此我设计以下问题,学生讨论探究)

(1)三国时期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在诸多英雄中,词人为何要选择周瑜作为咏诵的对象?

(2)词人是怎样刻画了周瑜的形象?

“小乔初嫁了”“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引导解读:从生活细节,以美人烘托英雄。从肖像上刻画周瑜装束儒雅,风度翩翩。“谈笑间”从仪态上反映了周瑜临战前的潇洒从容。“灰飞烟灭”从侧面显示了周瑜的才略。

可谓写出了周瑜的“雄姿英发,年轻有为,功成名就”。

这里还可补充赤壁之战史实,说明周瑜的功劳最大。周瑜与孙权的“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关系,能得到统治者的赏识,而建功立业,这正是苏轼所渴望的。这也是周瑜令人艳羡的一个原因

周瑜可谓“功成名就,情场,官场,战场,场场得意”,这样更易与自己形成鲜明的对比。

(3)词人如此刻画周瑜,写出了对周瑜毫不掩饰的艳羡,不禁联想到自己,感慨万千,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从而将周瑜和自己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里我设计一个表格将苏轼和周瑜从年龄职务境遇外貌进行比较,体味词人艳羡周郎,悲叹自己复杂的情感。

周瑜 苏轼

建功年龄 24 47

职务 东吴都督 团练副使

际遇 功成名就 功业未就

外貌 高大英俊 (雄姿英发) 早生华发

婚姻 幸福美满 屡遭不幸

(3)在这样情感之下 词人的最后发出“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感叹,如何理解“人生如梦”的精神内涵?(这里是本课理解的一个难点。我设计通过讨论合作探究。学生为主体,真正参与,调动积极性,激发创新思维,讨论中碰撞共鸣,有助于体味词人复杂的情感)

讨论:观点一:由对比,苏轼有些消沉,寄情于山水,“一尊还酹江月”。

观点二:他已经看清了历史的沧桑,所有英雄豪杰都已经随着历史的潮流而被淘洗了,人生就如梦境一样,那又何必执着于这些不如意的事呢。只有江月是永恒的,所以他洒脱地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

生讨论发言后,师总结

(这是个拓展性的话题,不在于形成统一的结论。我设计着重分析出苏轼的情感的复杂。借用余秋雨对苏东坡的评价加深对其丰富情感的理解。)

在与周瑜如此鲜明的对比后,苏轼感慨万千,有点悲慨,这也是情理之中。但能不能说其是悲观呢,苏轼这样被贬后,为什么想到的千古风流人物是周瑜,而不是陶渊明呢?他的潜意识里还是想和周瑜一样建功立业的。但现实又没有给他这个机会,他也没有愤世嫉俗,而是习惯于淡泊和静定。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貌似出世,实是入世,拿得起放得下的洒脱旷达乐观的情怀

4、诵读,领悟人生

(因已经分析把握了词的情感,用朗读把体味的情感表达出来,更能促进情感的体验,因此我设计再次诵读。)

再次听专家朗读感受一下苏轼那激情昂扬的豪迈风格,体味苏轼的复杂情感和和思想。提示朗读应注意的要点,然后学生齐朗读。 第三环节:总结全文

(学习诗词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我设计用我的感想和北京师范大学康震教授点评来结束全文。引起学生的情感思索。)

在苏轼身上,我们看到了奋发有为的同时,要能拿得起放得下,不能改变环境,那就改变心情。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当你遇到人生苦难时,报怨,伤感,只会徒增烦恼,要学会自我解脱和心灵释放。

“以深广的历史时空为背景,展示了祖国壮丽的山河之美,历史人物之美,词人情感之美,并将三者巧妙地结合起来,使这首词有了优美的意境,有了丰富的审美效益。成为词家怀古之绝唱,为豪放派之代表作。”

你读了这首词后,你有什么感想?从而过渡到课后的作业的布置。 第四环节:课后作业

(1)以《东坡先生,我想对你说„„》写一篇你和苏轼的心灵对话。把你的所感所想对苏轼说出来。

(一节成功的语文课的结束应该正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新课程也倡导大语文观念,因此我还设计了以下作业):

(2)推荐学生课后阅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 八、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要体现对主要教学内容的概括;要能对学生的思维有启发作用;还要有艺术性,看起来赏心悦目。

设计本课的板书如下: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写景: 江山如画 怀古: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 (大江、故垒,乱石,惊涛)

怀古:羡周瑜雄姿英发,功成名就 抒情:叹自己早生华发,壮志难酬。

人生如梦。

周瑜 苏轼

建功年龄 24 47

职务 东吴都督 团练副使

际遇 功成名就 功业未就

外貌 雄姿英发 早生华发

婚姻 幸福美满 屡遭不幸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s://www.wuliandi.com/gaozhong/gezw/220883.html

作文素材网 - 让教育更简单

https://www.wuliandi.com/

新ICP备18000016号-1

Powered By 作文素材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