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高中生作文 > 高二作文

祭十二郎文与祭妹文

admin 高二作文 2020-04-22 23:54:18 二郎祭文

【篇一】祭十二郎文与祭妹文

至情出至文,至文感人心——《祭十二郎文》与《祭妹文》比较谈(网友来稿)

江苏省常州市前黄高级中学(213172)邱建农

祭文是对死者表示崇敬和怀念的一种文体,一般着重叙述死者的功业。为了应和当时礼仪的需要,作者往往作一番无泪之哭,不哀之嚎,常让人感到浮而不实,夸而失信,缺乏一种感人的力量。但是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和清代袁枚的《祭妹文》叙写的也是亲人之间的笃深情意,但它们一改过去祭文的矫揉造作,让人感到字字出肺腑,句句断肝肠,因而成为为祭文中不可多得的千古绝唱,和古代抒情散文中的不朽名“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古文观止》也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袁枚的《祭妹文》贯穿全文的同样是凄楚哀婉的情调。本文基本上采取了顺叙的写法,先写兄妹幼年情事,以“呜呼”二字,直呼亡妹,为全文奠定了凄切哀婉的悲怆基调,再写自己中年归家之后的景况,最后写妹妹病危和亡逝。末段连呼“呜呼哀哉”,更是直抒胸臆,坦言心怀,言辞哀婉凄切,情意缠绵悱恻,把对亡妹的思念、同情、内疚、哀痛统统浓缩在伤心欲绝的悲叹之中,叙事中寄寓哀痛,行文中饱含真情,同时还穿插些许景物描绘,从而使痛惜、哀伤、悔恨、无奈之诸多成分有机地揉和于一体,具有令人肝痛肠断的艺术感染力。


三、从两“其竟以此殒其生乎?抑别有疾而至斯乎?”“其然乎?其不然乎?”来询问其病因、死期。这种对话形式,不同于一般祭文纯客观地歌功颂德,而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和抒情意味,因而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量,这种“汝”“吾”相称的叙述形式,让人感到好象同死者家常对话一般,读来显得亲切感人,也易于感情的抒发和流露。同时,本文在选材上一反过去祭文对功绩或德行的赞颂,而选择了作者和十二郎之间的个人家常琐事,从自己幼年丧父到叔侄相以为命,从漂泊天涯到未老先衰,从病情揣测到沉痛自责,从后事安排到吊慰家属,虽多记生活琐事,但无一字不关“情”,无一句不含“情”,可谓事事关情,语语动情,句句系情,字字含情。此外,本文还特别注重虚词的应用以增强行文的感染力,使文章独具风采。全文多处反复运用了“而”“邪”“也”“矣”“乎”等语气词,不仅加重了抒情的语气,使表达的感情更加强烈,而且增强了文章顿挫有力的节奏,突出了作品的感人力量。

在这一点上,《祭妹文》同样是选择了生活琐事来抒发对亡妹的悼念之情,纯以散体形式抒写情感,文不加饰,朴素无华,在家常琐事的诉说中贯注着诚挚的骨肉之情,确是不可多得的杰作。从朝夕相处同捉蟋蟀,到比肩并坐相伴读书;从椅裳拽衣不放悲声,到衣锦归家瞠视而笑;从妹归母家服侍阿母,到治办文墨见其才学;从阻人走报宽慰长兄到终宵刺探兄妹情深;从绵啜盼兄挣扎应诺到临终之际一目未瞑;从轻信医言远游他乡到痛悔自责伤心悲绝,这一切都属于琐琐屑事,可正是这些极富情致的生动细节,字字凄楚,句句动人,让人睹之神伤,闻之心动,从而产生出追魂摄魄的魅力。“总见自生至死,无不一体关情,悱恻无极,所以为绝世奇文”(林云铭《韩文起》卷八)同时《祭妹文》的抒情方式还表现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上。例如一开始写素文墓地所在,“羊山矿渺,南望原隰,西望栖霞,风雨晨昏,羁魂有伴,当不孤寂。”羊山空旷荒凉,所伴者唯三死者而已。写自己祭奠时,只见“纸灰飞扬,朔风野大”,北风肆虐,其声啸,其势猛,其气寒,穿野掠坟,怎么不叫人萌生“身前既不可想,身后又如何知”的茫然之感!

总之,两qiujiannong@qhsms.com.cn

【篇二】祭十二郎文与祭妹文

古代汉语中的年岁的代称(网友来稿)

郭素娥

一、幼儿的代称

初度——小儿初生之时。

赤子——初生的婴儿。《孟子离娄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孩提——指幼儿始知发笑尚在襁褓中。颜师古注:“婴儿始孩,人所提挈,故曰孩提也。孩者,小儿笑也。”《老子》:“如婴儿之未孩。”也作“孩抱”和“提孩”。唐韩愈《祭十二郎文》:“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

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如牙牙学语, 因亦指小孩过程子开始学话。清袁枚《祭妹文》:“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 周晬,指婴儿周岁。

垂髫——指幼童时期。古儿童尚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故称之,也称作“垂发”。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童龀(chèn)——指童年。说文有“男八月生齿,八岁生龀;女七月生齿,八月生龀”之说,可见小孩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龄。

膝下——幼年,言子女幼年仅能依附父母的膝下。《孝经圣治》:“故亲生只膝下。”

孺子——儿童。《孟子离娄上》:“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也用作老人对年轻后生的称呼。《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

二、少年、儿童的代称

指数之年——儿童九岁。

外傅之年——儿童十岁。

舞夕之年——儿童十三。

红颜——年轻人的红润容颜。代指少年。唐李白《赠孟浩然》诗:“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处子——未出嫁的女子。

千金——对人家女儿的的敬称,多指未婚者。

豆蔻年华——指十三四岁的少女。唐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三、男子、女子成年的代称

儿女——指青年男女。唐王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襟”

束发——男子十五。古男子到十五束发为鬓。“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大戴礼记使傅)

及笄(jí)——女子十五岁。笄古代妇女束发用的簪子,束发贯之以笄,表示已经到成年。〈礼记内则〉记载,女子年十五可插笄。〈国语郑语〉:“既笄而孕。”

成童——十五或十五稍上的年岁。郑玄:“成童,十五以上”。

待年、待字——指女子成年待嫁的年岁。“爱自待年 金声夙振”(《文选 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女子许嫁,笄而字。”(《礼记·曲礼上》)

幼艾——指美貌的青年男女。《楚辞九歌少司命》竦长剑兮拥幼艾,荪独宜兮为民正。

破瓜——女子十六,六十四岁。古文人把瓜拆分为两个八字以纪年。《通俗编》中云:“若品岩赠张洎‘功成当在破瓜年’则八八六十四岁”。《通俗编·妇女》“宋谢幼槃词‘破瓜年纪小腰身。’按俗以女子破身为破瓜,非也。瓜字破之为二字,言其二八十六岁耳。”

弱冠、初冠——男子二十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有室、有家——男子娶妻、女子出嫁之年。《孟子·滕文公下》:“丈夫生而愿为有室,女子生命而愿为有家。”朱熹集注:“男以女为室,女以男为家。”


怨女——指年龄大而没有结婚的女子。〈孟子梁惠王下:“内无怨女,外无旷夫。”旷夫:指年龄大而没有结婚的男子

四、中年的代称

克壮——正当壮年。古代三十岁为壮。唐魏征《是渐不克终疏》:“贞观之初,时放克壮。”

而立之年——三十岁。不惑之年——四十岁。知命之年——五十岁。耳顺之年——六十。《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五十岁的人常自称为是“未知之年”。

艾——五十岁,耆——六十岁。《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唐刘禹锡《汝州谢上表》:“伏蒙圣泽,救此天灾,疲羸再苏,幼艾同感。”

杖家之年——五十,杖乡之年——六十,杖国之年——七十,杖朝之年——八十。《礼记·工制》:“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九十者天子欲问焉,则就其室。”

五、老年的代称

垂白——白发下垂,形容老年。唐孙樵《与何易于》:“百姓入常赋,有垂老偻杖者,易于必召坐与食,问政得失。”

花甲——六十。干支纪年。十天干与十二地支按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形成一循环,通称为“六十花甲子。”亦称花甲。”

古稀——七十岁。《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双稀、双庆——一百四十岁。

下寿——六十岁,中寿——八十岁,上寿——一百岁《庄子·盗跖》:“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

耋(dіé)——七十、八十岁。毛传:“耋老也,八十曰耋。”杜预注:“七十曰耋”。《醒世恒言施润泽滩阙遇友:“寿登耄耋,富贵不可胜言。”

耄(mào)——八十、九十。《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

期颐——百岁。《礼记·曲礼上》:“百岁曰期颐。”朱熹释:“周匝之义。”(转过一圈之感。)“谓百年已周。”颐,朱熹讲“谓当养而已。”即寿高百岁。

黄耇(gòu)——《诗·小雅·南山有台》:“不只君子,遐不黄耇。”朱熹注:“黄老人发黄也。耇,老人面冻梨色,如浮垢也。也作黄发。黄耇也称作元老。

黄发——指年老,也指老人。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皓首——白头。指老年。汉李陵〈答苏武书〉:“丁年奉使,皓首而归。”丁年:成丁的年龄,即壮年。

台背——《诗·大雅·伟芾》“黄耇台背。”《尔雅·释诂》:“台背、耇、老,寿也。”

作者邮箱: china guosue 1965@163.com

【篇三】祭十二郎文与祭妹文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苏教版高二选修)

【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积累重点文言实词,提高诵读与翻译能力。

2、鉴赏语言特色,体会遣词用字的妙处。

3、把握本文在记叙中抒情的特点,学习通过日常琐事的记叙表达对亡人的痛惜和怀念之情的写法。

【学习过程】

文体简介:祭文――也称“悼词”,通常是祭奠死者,抒发悼念哀痛之情的一种文辞,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祭文的内容和形式都公式化――一般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务、时间、地点、死因、享年等),表示哀悼之情;然后介绍死者的生平事迹,评价死者的功德贡献;最后向死者亲属表示吊唁慰问,号召生者学习死者的精神品质。

走进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南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尤以散文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他生活在中唐时期,是唐德宗贞元八年(792)进士。他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他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这些主张是进步的积极的,并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作品收在《昌黎先生集》。

创作背景:韩愈三岁时就死了父亲,由兄嫂抚养长大。长兄韩会无子,次兄韩介有子韩老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按封建社会的规矩,十二郎过继给韩会为子,因此韩愈与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情深厚,虽为叔侄,却情同手足。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四处漂泊而很少与十二郎见面。后唐穆宗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侄二人能够相聚之时,突然传来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韩愈悲痛欲绝,也勾起他辛酸的回忆,于是写下这

不省()所怙() 殁()汴( )州 孥( ) 薨()嗣( )位 

殒( )生 奴婢()窆( ) 尚飨() 颍( )水

二、文言知识总结

1—3段:通假字:时羞之奠不幸早世

古今异义:明年,丞相薨将成家而致汝

词类活用:乃能衔哀致诚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


句式: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

4-9段:古今异义:虽然志气日益微几何不从汝而死

又可冀其成立邪而齿牙动摇

词类活用:而视茫茫强者夭而病者全乎恐旦暮死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苍苍者欲化为白矣毛血日益衰

特殊句式:何为而在吾侧也?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10-12段:通假字:敛不凭其棺

词类活用:吾力能改葬长吾女与汝女言又穷而情不可中

1、概括各段内容,划分段落层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本文的核心内容是“凭吊十二郎”,但文章还写了一些其他内容,如祭文开头叙写身世、家世的不幸,后半部分又写自己身体衰病、子孙辈幼小等事,有什么作用?(分别作答:前部分、后部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本文写得至悲至痛,试思考作者在悲侄儿之死的同时,还抒发了哪些悲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本文与一般的祭文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苏轼曾说:读<>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找出文中让你感动的地方,并分析作者是如何抒发这种难似抑制的悲哀之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祭文中“直抒胸臆”的常见方法研究

比较袁枚《祭妹文》与韩愈《祭十二郎文》两段文字在写法上的异同

(一)余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今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赴目。予九岁憩书斋,汝梳双髻,披单缣来,温《缁衣》一章。适先生奓入户,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连呼则则。此七月望日事也。汝在九原,当分明记之。予弱冠粤行,汝掎裳悲恸。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不记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悔当时不将嫛婗情状,罗缕纪存。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袁枚《祭妹文》

(二)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犹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韩愈《祭十二郎文》


相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练习】

1.加点的“其”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其后四年,而归视汝。②止一岁,请归取其孥。

③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⑤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⑥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⑦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 ⑧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⑨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⑩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

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⑨/⑩ B.②⑦/①⑤/③⑥/⑧/⑨/④⑩

C.①⑦/②⑧/③⑤/⑥/⑨/④⑩ D.①⑧/②⑥/③⑤⑨/⑦/④⑩

2、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其后四年,而归视汝。②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③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全存乎?④动摇者欲脱而落矣。

⑤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⑥将成家而致汝。

A、②③⑤B、①③④C、②③⑥D、④⑤⑥

3、下列各组句中均有“以”,其意义和用法完全不同的一项是()

A彼有食可守,以待终丧如不能守以终丧

B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使者妄称以应之乎

C以求升斗之禄殁不能抚汝以尽哀

D则遂取以来汝殁以六月二日

4.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A、古代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为序,故“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中的“季父”是韩老成的四叔。

B、古代礼俗称幼年丧父为独,老而无夫为寡,老而无子为孤,老而无妻为鳏。

C、祭文是祭奠死者的一种文体,《祭十二郎文》是韩愈为侄儿韩老成而作,其感情深挚,凄恻动人,与清代袁枚的《祭妹文》并举。

D、本文虽记叙的是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但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字字是泪,后人称为“祭文中千年绝唱”。

E、韩愈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创始人,也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他几位散文家是:柳宗元、王安石、范仲淹、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5.下列对课文的鉴赏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韩愈幼年丧父,由兄嫂抚养成人,与十二郎虽是两辈人,但如兄弟,感情很深。

B、《祭十二郎文》是少为长祭。作者追以往,念后事,有切肤之痛,一字字,一句句,都从心底流出,跌宕顿挫,感人肺腑。

C、《祭十二郎文》中,作者用了九个“呜呼”,悲天抢地;四十个“汝”字,如对其人,一称叫、一伤痛、一悲切、一呜咽,催人泪下。

D、全文贯注着一个“情”字,“言有穷而情不可终”,表明作者整

赵文萱

【篇四】祭十二郎文与祭妹文

祭十二郎文(高二必修)

祭十二郎文

——比较阅读法在语文学习中的应用

韩愈

时间:12月26日星期五上午第二节

地点:多媒体606

对象:高二年十五班

授课教师:郑巧芬

教学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为第三个课时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了解什么是“比较阅读法”以及具体的操作方式

2、过程与方法

运用比较阅读法,辨析《祭十二郎文》与《祭妹文》的异同,加强对文本的理解, 达到精读的目的

运用比较阅读法,辨析几首古诗词,巩固加强对该方法的掌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掌握比较阅读法,开启思维,培养发现能力和知识拓展迁移的能力

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运用比较阅读法,发现本文与《祭妹文》的异同,提高阅读能力、发现能力及研究性学习的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起“比较阅读”的思维,掌握“比较阅读”的基本操作方法,将之运用在实际的学习中

三、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辅助

课前分发阅读材料,内容为《祭妹文》原文及相关的一些问答题。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

指定几个学生将本文改写成一篇现代书信体的文章,并缩写为600字左右,一同学上台展示 (评价:我们可以将这个同学的这篇文章和课文进行比较,这篇文章虽然与之形式不同,内容也做了稍微的缩改,但同样是感人至深,可谓是具有“异曲同工”之效。)

二、 导入

《古文观止》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苏轼说:“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慈)。”因而成为为祭文中不可多得的千古绝唱和古代抒情散文中的不朽名篇。

能够具有如此殊荣的另一篇祭文就是清代袁枚的《祭妹文》。虽然两篇文章出自不同时代的不同作家之手,但把它们进行比较分析学习,你还是会有很多新的发现和更为深刻的体会的。 我们现在要运用的方法就叫做“比较阅读法”

三、简单了解“比较阅读法”

1、概念:简单来说就是指将两种或多种材料对照阅读.分析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的阅读方法,

是一种常用的精读方法。

2、具体分类:

从方向来说,有类比分析和对比分析(类比分析是比较两篇文章的相同之处。对比分析是比较两篇文章的相异之处。)

从作用来说,有比较质疑和比较辨析(比较质疑是通过对比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比较辨析是在同中求异,在异中求同,探求规律性的东西。)

从内容来说,有单项比较和综合比较。(单项比较是就某一方面进行比较,可以从内容、结构、写法、语言等较大方面比较,也可从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乃至开头或结尾等具体方面比较。综合比较是把两篇文章放在一起进行全面的比较,看看哪些方面相同,哪些方面不同,然后就不同的方面,追问究竟,提出问题,进行辨析。

【篇五】祭十二郎文与祭妹文

祭十二郎文

祭十二郎文

主备:梁小燕 审核:曾媚

班名___________ 姓 名______________ 组 名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学习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以及常见的文言现象。

2、学习通过日常琐事的记叙表达对亡人的痛惜和怀念之情的写法。

3、通过鉴赏文本,让学生体会作者融于字里行间的至真至切的亲情。

【学习重点】 1、掌握文言基础知识。

2、感受文本真挚的感情。祭十二郎文与祭妹文

【学习难点】鉴赏韩愈散文的叙事中抒情的特点。

【学法指导】自主法、合作法、探究法

【学习内容与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文言基础知识。 2、感受文本真挚的感情。

一、布置预习(各项均由专人负责):文体简介:走进作者:创作背景:

1、 作者(课前板书要点) 2、 背景(课前板书要点)

3、 文体介绍( 课前写在小黑板上) 4、生字(课前写在小黑板上)

5、熟读(准备课上范读)

二、【自主学习】基础巩固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治丧(sàng) 及长(zhǎng) 不省(xǐng)所怙(hù)兄殁(mò)

归取其孥(nú) 丞相薨(hōng) 佐戎(róng)徐州 遽(jù)去

万乘(shèng) 殒(yùn)其生 窆(biǎn)不临其穴 尚飨(xiāng)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5段)

(1)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 .

衔(怀着) 致( 表达 ) 具(准备,备办) 羞(通“ 馐”,指美味食物 )

(2)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孤( 丧父 ) 省( 知道 ) 怙( 依靠 )

(3)既又与汝就食江南 既(不久,后来) 就食(谋生)

(4)止一岁,请归取其孥。 止(留居) 孥(妻子儿女的统称)

(5)汝不果来果(成为事实,实现)

(6)是年,吾佐戎徐州 佐戎(辅佐军务)

(7)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 遽(急,突然) 殁( 死亡 )

(8)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虽( 即使 ) 辍(停止,离开) 就(就职,上任 )

(9)而汝抱无涯之戚也。 抱( 忍受 ) 戚( 忧伤 )

(10)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夭(使……夭亡 ) 嗣(继承人)

(11)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 克( 能够 ) 蒙( 蒙受 ) 泽( 恩泽 )

(12)汝之纯明宜业宜家者。 纯明( 纯洁聪明 ) 宜(应该) 业(继承……的家业 )

三、合作探究一:翻译下列句子

(1)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我幼年丧父,等到大了,不知道父亲是什么模样,只好靠哥嫂抚养。

(2) 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 我想,你跟我在东边的汴州、徐州,也是客居,不可能久住;从长远考虑,还不如我回到西边

去,等在那里安下家再接你来。

(3)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假如真的知道会这样,即使让我做高官厚禄的公卿宰相,我也不愿离开你一天而去赴任

(4)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逝。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想起各位父兄,都在健康强壮的盛年早早去世,像我这样衰弱的人,难道还能长活在

世上吗?

(5)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

如果是真的,那么我哥哥有(那么)美好的品德反而早早地绝后了呢?你(那么)纯正聪明反

而不能承受他的恩泽呢?

四、合作探究二;

1、祭文开头一节叙写身世、家世的不幸有什么作用,请分两点陈述。

(1)表明两人孤苦相依,未尝一日相离,因而感情特别深厚,为下文的抒情打下了基础。

(2)叙写嫂嫂“抚汝指吾而言”的一席家常话,流露出无比凄凉、无比悲痛之情。

2、文章细叙“二人三会三别,终因谋官求禄,行踪漂泊无定,不得会合而成永别”有什么作用。

作者之所以这样不厌其烦地叙写,意在指责自己,反省自己为“求斗斛之禄”而带来无法挽回的悔恨,使人读来无限悲哀。

3、第5自然段中的“邪”、“也”、“乎”、“矣”的用法,体会它们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 这些虚词的多次连用,增强了全文的感染力,强化了情感发展变化的节奏,准确抒发了作者

不愿相信又不得不信的失去亲人的悲痛感情。

四、课堂检测:

一、重点实词(一词多义)。

(1)、诚: ①乃能衔哀致诚( 诚意 ) ②诚知其如此( 如果,果真 )

(2)、致: ①乃能衔哀致诚( 表达 ) ②将成家而致汝( 使……来 )

(3)、省: ①不省所怙( 知道 ) ②汝来省吾( 探望 )

(4)、就:①既又与汝就食江南( 谋生 ) ②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就职,上任 )

二、重要虚词

1. 加点的“其”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 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② 止一岁,请归取其孥。

③ 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④ 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⑤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⑥ 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⑦ 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 ⑧ 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⑨ 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⑩ 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

A. ①⑦②④/③⑤/⑥⑧/⑨/⑩ B. ②⑦/①⑤/③⑥/⑧/⑨/④⑩

C. ①⑦/②⑧/③⑤/⑥/⑨/④⑩ D. ①⑧/②⑥/③⑤⑨/⑦/④⑩

一、代词

①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的”“它的”“他们的”

②第二人称代词,可译为“你的”“你们的”

③指示代词,可译为“这(些)”“那(些)”

二、副词

①表推测,可译为“大概”“也许” ②表反诘,同“岂”,可译为“难道”

三、连词

①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 ②表选择,可译为“是”“还是”

四、助词

①“彼苍者天” ,“曷其有极” ! 音节助词,补充音节,无实义。与“曷”连用,表疑问语气。

②梦也,传之非其真也, 用作形容词词头,一般不译。

2、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①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②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③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全存乎? ④动摇者欲脱而落矣。

⑤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 ⑥将成家而致汝。

A、②③⑤ B、①③④ C、②③⑥ D、④⑤⑥

五、课后作业:翻译第5段。

我的收获与反思:
拓展阅读,加深情感体会

河之水二首寄子侄老成 韩愈

( 一)

河之水,去悠悠。我不如,水东流。我有孤侄在海陬,三年不见兮,使我生忧。日复

日,夜复夜。三年不见汝,使我鬓发未老而先化。

( 二)

河之水,悠悠去。我不如,水东注。我有孤侄在海浦,三年不见兮,使我生苦。采蕨于山,缗鱼于渊。我徂京师,不远其还。

新鲜素材展台】

1. “回家看看”拟列入法律

2011年初,《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工作已基本完成,民政部将于近期上报国务院法制办。民政部副巡视员吴明透露,老年法此次修订草案在“精神慰藉”一章中规定,“家庭成员不得在精神上忽视、孤立老年人”,特别强调“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要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人”。“子女常回家看看”,这一父母温情的期许,如今要写入法律,在社会上引起了热烈的讨论。为人父母者,有人赞好,也有人不以为然;年轻人则很多通过网络大吐苦水,常回家看看不是不想,关键是没假、没钱。有法律专家也认为,这种规定不具有可操作性。

2. 关注亲情,让爱真的“回家”!

2012年中秋、国庆两节相加的八天长假成为众多游子归家团聚的理想时机。但多数人回家后,奔走于各种婚宴、聚会之间,亦有部分人群选择与伙伴结伴出游,本该是阖家团聚的假期变得“团而不聚”。

曾一度唱响大江南北的歌曲《常回家看看》道出了天下所有父母的心声,“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但我们扪心自问,八天长假中有几天是真正意义上与

家人共度,又有几时是与家人促膝长谈,交流近况。当父母耗去半天的时光烹饪出一桌子女最喜欢吃的饭菜,结果换来的却是一个因朋友聚会而不能回家吃饭的电话。父母没有责备,没有怨言,有的是无尽的理解与包容。难道友情真的比亲情还重要吗?

运用角度 亲情 爱

3、大学生刘霆背母求学

素材展示

2006年现代孝子代表、浙江林学院大二学生刘霆“背母求学”的雕像,10月30日在广州市越秀区大东街孝道文化广场正式落成。与刘霆“背母求学”的雕像同时揭幕的是以古代“二十四孝”中的六孝故事为背景的浮雕。据介绍,这是刘霆事迹继被新闻报道、改编成电视剧、排成话剧后,又一次以新的方式流传。

刘霆是浙江林学院艺术设计052班的学生,面对母亲患上尿毒症、父亲出走、家庭失去经济来源的艰难境遇,他在照顾母亲的同时勤奋学习,2005年考上大学后,他将病重母亲背到学校,一边照料,一边求学。他背着母亲上大学的事迹被报道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刘母顺利实施换肾手术,母子俩克服重重困难,生活恢复了正常。

此后,刘霆成为了全国孝子的典型,北京、上海、广州等数十个城市纷纷掀起向刘霆学习的热潮,刘霆也先后被评为“2005浙江教育年度十大新闻人物”、“杭州市十大平民英雄”,他还义务担任了中国发展基金会爱心宣传大使。

运用指南

真情,总是容易让人感动;真情,总是容易获取人们的赞美。在母亲遭遇重病的情况下,刘霆不离不弃,自强不息,用瘦弱的身躯谱写了一曲壮美的歌谣。立一座丰碑,并非是让我们记住一个名字,而是让大家记住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就,是孝顺,是坚强。

运用角度

感恩与回报 乐观 直面生活

第二课时

班名___________ 姓 名______________ 组 名___________

【学习目标】1、掌握文言基础知识。2、鉴赏韩愈散文的叙事中抒情的特点。

一、自主学习积累文言文知识:

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其古义。

①明年,丞相薨。( 明年:第二年 ) ② 东奕客,不可以久。( 可以:可以用来 )

③将成家而致汝。( 成家:安家 ) ④而齿牙动摇。 ( 动摇:松动 ) ⑤ 未可以为信也。( 以为:把……作为 ) ⑥虽然 ,吾至今来。 ( 虽然:虽然如此 )

⑦志气日益微 。 ( 志气:精神 ) ⑧ 几何不从汝而死 。( 几何:多少日子 ) ⑨又可冀其成立邪 。(成立:长大成人 ) ⑩然后惟其所愿。 (然后:这样之后 )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6-12段)

(1)汝之子始十岁 始(才 )

(2)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 冀(希望 )

(3)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 比(近来 ) 往往( 越来越 )

(4)抑别有疾而至斯乎? 抑(还是,或者) 至( 到达 )

(5)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 吊(抚慰 )

(6)如不能守待终丧,则遂取以来 终丧( 守满三年丧期 ) 遂(立即 ) 取( 接 )

(7)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凭(临 ) 窆(葬时下棺入穴)

(8)吾实为之,其又何尤! 实为( 实在,造成 ) 尤(怨恨 )

(9)曷其有极 曷(何 ) 极(尽头 )

(10)吾子与汝子,幸其成 幸(希望 )

(11)尚飨 (希望鬼神享用祭品)

二、合作探究一

(1)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抑别有疾而至斯乎?

(1) 彼有食,可守以待终丧,则待终丧而取以来;如不能守以终丧,则遂取以来。

他们有粮食能够守丧到丧期终了,就等到丧期结束后再把他们接来;如果不能守到丧期终了,我就马上接来。

(2) 呜呼!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于共居,殁不能抚汝以尽哀,敛

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唉,你患病我不知道时间,你去世我不知道日子,活着的时候不能住在一起互相照顾,死的时候没有抚尸痛哭,入殓时没在棺前守灵,下棺入葬时又没有亲临你的墓穴。

(3) 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彼苍者天,曷

其有极!

你活着的时候不能和我形影相依,死后魂灵也不在我的梦中显现,这都是我造成的灾难,又能抱怨谁呢?天哪,(我的悲痛)哪里有尽头呢?

三、合作探究二

1、本文有“至情之文”之誉,其蕴含了那些情?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回答,尽量用原文句子为例证。 它又被后人誉为“千年绝调“,主要体现在哪里?

( 1 )确:思念之情 痛悼之情 骨肉之情 追悔之情 人生无常 宦海沉浮)

( 2 )①行文质朴自然,情深语切,感人至深。②语言运用上的复沓重叠,回环转折,变化多姿。③助词的运用颇见功夫。助词的运用强化了情感发展变化的节奏,准确抒发了作者不愿相信又不得不信的失去亲人的悲痛感情。

2、比较袁枚《祭妹文》与韩愈《祭十二郎文》两段文字在写法上的异同

(一)余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今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然,、觉莞尔,连呼则则。此七月望日事也。汝在九原,当分明记之。予弱冠粤行,汝掎裳悲恸。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不记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悔当时不将嫛婗情状,罗缕纪存。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

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

——袁枚《祭妹文》

(二)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犹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韩愈《祭十二郎文》

【篇六】祭十二郎文与祭妹文

祭十二郎文知识点与练习附答案

韩愈《祭十二郎文》文言知识

一、 通假字

1、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通“馐”,美味食物)2、零丁孤苦(通“伶仃”,孤苦无靠)

3、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通“逝”,死) 4、敛不凭其棺(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

二、一词多义

1、诚: ①乃能衔哀致诚(诚意,名词) ②诚知其如此(果真,如果,连词) ③所谓天者诚难测(实在,副词)

2、幸: ①皆不幸早世(幸运,形容词) ②教吾子与汝子,幸早成(希望,动词)

3、以: ①以为虽暂相别(认为,动词) ②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因为,介词)

4、省: ①不省所怙(知道,动词) ②汝来省吾(探望,动词)

5、孤: ①吾少孤(幼而丧父,动词) ②零丁孤苦(孤单,形容词)

③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孩子,名词)

6、长: ①吾少孤,及长(长大,动词) ②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年长,形容词) ③长吾女与汝女(养育,动词)

7、终: ①言有穷而情不可终(尽,动词) ②终葬汝于先人之兆(最终,副词)

8、致: ①乃能衔哀致诚(表达,动词) ②将成家而致汝( 使„„来,使动)

9、就: ①既又与汝就食江南(赴、到,动词) ②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就职,任职,动词)

10、知: ①而寿者不可知矣(预知,动词) ②死而有知(灵魂,名词)

③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知道,动词)

“其”的用法 (一)、代词

1. 人称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指代人、事或物,相当于“名词﹢之”,可译为“他(她)的”“他(们)的”。 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其,代嫂嫂)

——我当时虽然能记事,但也还不能体会她话中的悲凉啊

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其,代韩会 )

——你纯正聪明反而不能承受他的恩泽呢?

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其,代汝之子和吾之子)

——年轻力壮的人尚且不能保全,像这么大的孩子,又怎么能希望他们成人立业呢?

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代死讯)

——是真的这样呢?还是在做梦呢?

(2) 有时活用第二人称。译为“你的”。

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其孥。(其,代十二郎))

——你来看望我,住了一年,请求回去接你的妻子儿女。

2、 指示代词。

(1) 用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面,起指示作用,可译为“那”。

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那以后四年,才回去看你。

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

——那剩余的奴婢,叫他们一起守丧。

(二)、语气副词 (用在句首或谓语前)

1、表示转折、推测,可译为“大概”。

呜呼!其信然矣! ——唉!大概是真的了!

自今以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从今以后,我将没有什么意趣生活在这世间了。

2、表示反诘,用法同“岂”,可译为“难道”。

如吾之哀者,其能久存乎? ——像我这样衰弱的人,难道还能长活在世上吗?

呜呼,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 ——唉,难道竟然会因此而丧了命吗?

(三)、连词

1、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

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如果没有灵,那么我也不能悲痛多少时间了,而(死后)不悲痛的时间却是无穷无尽的。

2、表示选择,可译为“是„„还是„„”“还是”。

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 ——你是知道呢?还是不知道呢?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真邪?

——唉!是真的这样呢?还是在做梦呢?还是这传来的消息不可靠呢?

三、词类活用

1、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名作状,向西)

2、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动词使动,使„„夭折)

3、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名作动,继承„„事业)

4、而视茫茫(动作名,视力)

5、将成家而致汝(动词使动,使„„来)

6、强者夭而病者全乎(保全,形作动)

7、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使„„丧亡,使动)

四、古今异义的词

1、将成家而致汝 成家:①古:安家。②今:男子结婚。

2、吾与汝俱少年

少年:①古:青年男子。②今: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 。

3、志气日益微

志气:①义:精神。②今:求上进的决心和勇气。

4、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几何:①古:多少。②今:几何学。

5、少而强者不可保

强者①古:强壮的人(生理上)。②今:坚强的人(心理上)。

6、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

成立:①古:成长立业。②今:创立,有根据。

五、文言句式

1、惟兄嫂是依(惟„„是,宾语前置)

2、吾佐董丞相于汴州(介词结构后置)

3、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宾语前置)

4、从兄嫂归葬(于)河阳(省略句)

5、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其„„其,固定格式,表选择,是„„还是)

6、未可以为信也(省略句。“以”之后省略宾语“之”)

7、吾念,汝从于东(省略句。即“汝从我于东”)

六、难句翻译

1、既又与汝就食江南。

译:不久又和你到江南谋生。

2、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

译:你来探望我,住了一年,你又请求回去接妻子儿女。

3、吾去汴州,汝不果来。

译:我离开汴州,你没能来成。(结果你没有来)

4、诚知其如此,虽万乘(shèng)之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译:如果知道会这样,即使是高官厚禄的公卿宰相,我也不愿离开你一天而去赴任啊。

5、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全存乎

译:难道年轻强壮的反而要早早死去,年老衰弱的却应保全活下来吗?

6、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译:这就是天理不可以推求,而寿命的长短无法预知啊。

7、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译:装殓不能亲临你的棺前,入葬不能亲临你的墓穴。

8、言有穷而情不可终

译:话有说完的时候,而哀痛之情却不能终止。

《祭十二郎文》练习整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请归取其孥(nú) 形单影只(zhī) 不省(xǐng)所怙(hù)

B、乃能衔(xián)哀致诚 虽万乘(shèng)之公相 丞相薨(hōng)

C、其余奴婢(bì) 呜呼哀哉!尚飨(xiǎng) 中年兄殁(mò)南方

D、并令守汝丧(sàng) 闻汝丧(sàng)之七日 吾不以一日辍(chuò)汝而就也

2、下列加点词解释全部错误的一项是( )祭十二郎文与祭妹文

A、比(等到)得软脚病 辍汝而就(接近) 敛不凭(凭借)其棺

B、不省所怙依靠) 遽(突然)去吾而殁 使者妄称以应(答应)之乎

C、其又何尤(怨恨) 抱无涯之戚(忧伤) 吊(抚慰)汝之孤与汝之乳母

D、远具(准备)时羞 止(停止)一岁 既(既然)又与汝就食江南

3、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不省所怙吾往河阳省坟墓

B、将成家而致汝 衔哀致诚

C、汝之子始十岁 始速祸焉

D、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4、加点的“其”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②止一岁,请归取其孥。

③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⑤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⑥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⑦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 ⑧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⑨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⑩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

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⑨/⑩ B、②⑦/①⑤/③⑥/⑧/⑨/④⑩

C、①⑦/②⑧/③⑤/⑥/⑨/④⑩ D、①⑧/②⑥/③⑤⑨/⑦/④⑩

5、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①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②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③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全存乎? ④动摇者欲脱而落矣。

⑤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 ⑥将成家而致汝。

A、②③⑤ B、①③④ C、②③⑥ D、④⑤⑥

6、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 B、将成家而致汝

C、去今之墓而葬焉 D、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双音节词,其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几何不从汝而死也 B、又可冀其成立邪

C、教吾子与汝子……如此而已 D、未可以为信也

8、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翻译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

——你叔父超过了七天,才得到你丧亡的消息,于是就怀悲哀之情向你表达祭奠的诚意。

B、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

——继承先人的后代,在孙子辈中只有你,在儿子辈中只有我。

C、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者非其真邪?

——唉!难道是真的这样吗?还是在做梦呢?还是这传来的消息不可靠呢?

D、呜呼!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

——唉!话有说完的时候而哀痛之情却不能终止,你是知道呢,还是不知道呢?

9、翻译下列句子(第3题为划线句):

(1)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而不克蒙其泽矣。

(2)呜呼,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抑别有疾而至斯乎?

二、能力提升训练

阅读清代袁枚的《祭妹文》片段,回答问题。

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虽命之所存,天实为之;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予幼从先生授经,汝差肩而坐,爱听古人节义事;一旦长成,遽躬蹈之。呜呼!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余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今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赴目。余九岁,憩书斋,汝梳双髻,披单缣来,温《锱衣》一章。适先生奓(zhà)户入,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连呼则则。此七月望日事也,汝在九原,当分明记之。予弱冠粤行,汝掎裳悲恸。愈三年,予披官锦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不记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忘。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悔当时不将嫛婗(yíní,婴儿,这里指幼年时期)情状,罗缕纪存。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

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汝以一念之贞(由于、因为) B、虽命之所存(既然)

C、使汝不识诗书(如果、假使) D、或未必艰贞若是(或许)

2、文中第一段文字,作者对其妹的不幸遭遇表示了同情,同时分析了原因,作者认为造成悲剧的真正原 因是( )

A、袁枚妹妹自己坚持不肯解除婚约,“一念之贞”造成了终生不幸。

B、作者害了他妹妹,所以文中说“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

C、“古人节义事”害了他妹妹,传统的封建礼教毒害了她,给她带来了不幸。

【篇七】祭十二郎文与祭妹文

伶官传序,祭十二郎文(答案)

《伶官传序》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

A.倔起阡(qiān)陌之中 盛(chãng)以锦囊

洎(jì)牧以谗诛 据崤(xiáo)函之固

B.以三矢赐(sì)庄宗 瓮牖(yǒng)绳枢

身死国灭,为(wâi)天下笑 约从(zîng)离衡

C.隳(huī)名城 逡(qūn)巡而不敢进

国胡以馈(kuì)之 仓禀(lǐn)实

D.赢粮而景(yǐng)从 销锋镝(dí)

国胡以相恤(xù) 方其系(xì)燕父子以组

2.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解释不对的一项是( )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究

B.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乃:你的

C.君臣相顾 顾:回头看

D.抑本其成败之迹 抑:或者

3.下列句中的“其”字,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抑本其成败之迹。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天下

B.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何其衰也

D.请其矢

4.选出词义不同的一项( )

A.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B.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莫能与之争 D.当与秦相较

5.下列句子,省略成分补得不对的一项是( )

A.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

B.请矢,盛(之)以锦囊,负(箭)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于庙)

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其)函梁君臣之首

D.而身死国灭,(其)为天下笑

二.读下面文段,完成问题。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组:丝带、丝绳,这里指绳索

B.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壮:雄壮

C.抑本成败之迹 抑:或者

D.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身:身体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函梁君臣之首

B.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D.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

8.下列句子,不同类的一项是( )

A.请矢,盛以锦囊,负面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B.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C.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D.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祭十二郎文与祭妹文

9.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祭十二郎文与祭妹文

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当他用绳子把燕王父子捆绑起来

B.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一个人夜里呼喊作乱,乱了的人便从四面八方群起响应

C.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以至于彼此对天发誓,痛哭流涕,沾湿了衣襟

D.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逸舒适可以使自己毁灭

10.对“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一句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强调得天下困难和失天下容易

B.强调“得”、“失”都是由人事决定的

C.否定“得”、“失”的难易都是由人事决定的

D.否定得天下困难,承认失天下容易

11.对这一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宗得天下之时,意气昂扬,威武雄壮,失天下时,痛哭流涕,衰败凄惨。

B.庄宗得天下在于他忧虑辛劳,失天下在于安逸享乐。

C.作者认为成败得失,全在于人事。

D.庄宗得到天下后,骄傲自满,不求进取,失败是自然的道理。

《祭十二郎文》练习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请归取其孥(nú) 形单影只(zhī) 不省(xǐng)所怙(hù)

B、乃能衔(xián)哀致诚 虽万乘(shâng)之公相 丞相薨(hōng)

C、其余奴婢(bì) 呜呼哀哉!尚飨(xiǎng) 中年兄殁(mî)南方

D、并令守汝丧(sàng) 闻汝丧(sàng)之七日 吾不以一日辍(chuî)汝而就也

2、下列加点词解释全部错误的一项是( )

A、比(等到)得软脚病 辍汝而就(接近) 敛不凭(凭借)其棺

B、不省所怙依靠) 遽(突然)去吾而殁 使者妄称以应(答应)之乎

C、其又何尤(怨恨) 抱无涯之戚(忧伤) 吊(抚慰)汝之孤与汝之乳母

D、远具(准备)时羞 止(停止)一岁 既(既然)又与汝就食江南

3、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不省所怙吾往河阳省坟墓

B、将成家而致汝 衔哀致诚

C、汝之子始十岁 始速祸焉

D、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4、加点的“其”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②止一岁,请归取其孥。

③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⑤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⑥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⑦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 ⑧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⑨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⑩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

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⑨/⑩ B、②⑦/①⑤/③⑥/⑧/⑨/④⑩

C、①⑦/②⑧/③⑤/⑥/⑨/④⑩ D、①⑧/②⑥/③⑤⑨/⑦/④⑩

5、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①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②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③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全存乎? ④动摇者欲脱而落矣。

⑤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 ⑥将成家而致汝。

A、②③⑤ B、①③④ C、②③⑥ D、④⑤⑥

6、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 B、将成家而致汝

C、去今之墓而葬焉 D、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双音节词,其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几何不从汝而死也 B、又可冀其成立邪

C、教吾子与汝子„„如此而已 D、未可以为信也

8、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翻译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

——你叔父超过了七天,才得到你丧亡的消息,于是就怀悲哀之情向你表达祭奠的诚意。

B、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

——继承先人的后代,在孙子辈中只有你,在儿子辈中只有我。

C、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者非其真邪?

——唉!难道是真的这样吗?还是在做梦呢?还是这传来的消息不可靠呢?

D、呜呼!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

——唉!话有说完的时候而哀痛之情却不能终止,你是知道呢,还是不知道呢?

9、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古代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为序,故“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中的“季父”是韩老成的四叔。

B、古代礼俗称幼年丧父为独,老而无夫为寡,老而无子为孤,老而无妻为鳏。

C、祭文是祭奠死者的一种文体,《祭十二郎文》是韩愈为侄儿韩老成而作,其感情深挚,凄恻动人,与清代袁枚的《祭妹文》并举。

D、本文虽记叙的是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但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字字是泪,后人称为“祭文中千年绝唱”。

E、韩愈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创始人,也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他几位散文家是:柳宗元、王安石、范仲淹、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10、下列对课文的鉴赏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韩愈幼年丧父,由兄嫂抚养成人,与十二郎虽是两辈人,但如兄弟,感情很深。

B、《祭十二郎文》是少为长祭。作者追以往,念后事,有切肤之痛,一字字,一句句,都从心底流出,跌宕顿挫,感人肺腑。

C、《祭十二郎文》中,作者用了九个“呜呼”,悲天抢地;四十个“汝”字,如对其人,一称叫、一伤痛、一悲切、一呜咽,催人泪下。

D、全文贯注着一个“情”字,“言有穷而情不可终”,表明作者整篇都是用感情、用心血写成的。

11、作者在祭文第八段中回忆叔侄二人在往来书信中讨论侄儿所患软脚病一事,作用是( )

A、探究侄儿的死因。

B、根本不相信侄儿死于软脚病。

C、对侄儿是否死于软脚病仍持怀疑态度。

D、对没能重视侄儿所患疾病的追悔莫及。

12、作者说:“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这话表达出怎样的心境?( )

A、作者表示不再想活着了,愿与侄儿同去。

B、作者表示不想在人世间再追求什么,只求把儿女抚养成人而已。

C、作者表示以实现侄儿遗愿为自己最终心愿。

D、作者看到侄儿的死,深感活在世上真是一点意思也没有。

《伶官传序》练习参考答案

1.B(“以三矢赐庄宗”的“赐”应读“cì”,“身死国灭,为天下笑”的“为”应读作“wãi”。)

2.C(“顾”应解释为“看”。)

3.A(代庄宗;B项解释为“一定”;C项解释为“多少”;D项代指“庄宗的父母”。)

4.B(“与”解为“给”;A、C、D三项中“与”均为连词。)

5.B(应是“负锦囊以前驱”。)

6.D(此处“身”应释为“自己、自身”。)

7.C

8.D(D项是一个被动句,A、B、C三项均为倒置句。)

9.B(“乱了的人”应为“作乱的人”。)

10.B 11.D

《祭十二郎文》练习参考答案

一、1、D(“丧”应读sāng)

2、A(A项“比”解释为“近来”,“就”解释为“就职上任”,“凭”解释为“临”;B项“应”解释为

“应付”;D项“止”解释为“住”,“既”解释为“不久”“后来”。)

3、C(A项分别解释为“知道”和“探望”,B项分别解释为“使„„来”和“表达”,C项都解释为“才

”,D项分别解释为“穷尽”和“处境困难”。)

4、C(分别为指示代词“那、那些”;人称代词“你的”;副词,表反问语气;假如;副词,表揣测语气

;人称代词“他、他们”。)

5、A(A项中的“而”均表示转折关系。)

6、B(“致”为使动用法,其余都是名词作动词。) 7、C

8、A(“愈”指韩愈自称,并非“超过”。)

9、B、E(B项中“独”与“孤”应互换,E项中的“范仲淹”应为“欧阳修”。)

10、B(应该是“长为少祭”)

11、D 12、B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s://www.wuliandi.com/gaozhong/gezw/221041.html

作文素材网 - 让教育更简单

https://www.wuliandi.com/

新ICP备18000016号-1

Powered By 作文素材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