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高中生作文 > 高三作文

是走,是留,是放弃还是坚持,时刻令人迷茫;越来越多的事,让我无所适从

admin 高三作文 2020-04-22 23:07:18 归宿灵魂

第一篇:《南通市三模作文评分细则及优秀作文》

南通、泰州、扬州市2015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作文评分细则

一、题目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人生旅途中,我们有时会觉得无家可归。但人性的可贵之处在于追求永恒的归宿,这种归宿常常隐藏在人的灵魂深处。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二、审题立意

这是则哲理性的材料,两分句间构成转折关系,表达较为空灵诗意。主旨是对人性与灵魂深处的拷问,是对精神家园归属的探究。一位哲学家就说过:什么叫哲学?哲学就是一场人类怀着乡愁的冲动寻找精神家园的活动。

“我们有时会觉得无家可归”,写出了人生旅途中的精神困境,人生的旅途往往是一个漂泊(流浪)奋斗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往往需要一个停靠的港湾,需要一个精神家园,“归家”就成了必然诉求,即寻找“归宿”。这个“归宿”,可以是物质的可感的,也可以是精神的、价值的,即灵魂的归宿。“追求”是为了“归宿”所作的种种努力、奋斗、挣扎甚至牺牲等等。

“归宿”可以理解为:家园,港湾,故乡,最初的出发点,原本的依靠,父母的臂膀,亲人的牵挂,出发的原动力等等。特别要注意,与“前方”的目标、人生向前努力的方向不同,这里是往后看,是蓦然回首,是回归。此“归宿”不一定能实现,也不一定要实现。有时候不能实现往往更显其可贵与价值。因此人类成了“大地的异乡人”“永恒的异乡人”。“灵魂深处”指向精神、内里、思想、情感、风骨等等。

应该说本次作文题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思考价值。从个人而言,人本质上是孤独的;从社会而言,精神生活的普遍平庸化、道德信仰的沦丧是当下时代不争的事实。文学评论家王干也曾指出:文化最大的价值是解决精神空虚、信仰危机的问题,灵魂的归宿是最大的文化问题。

文章可以从“离家—归家”的哲学思辨中立意,抓住一点来展开议论或叙述,写出其触及灵魂深处的价值。

三、判分标准:

从考场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公正公平,对每一位考生负责;议论文重在评判其理性思辨和分析说理能力,记叙文重在评价其构思、细节、文采、意蕴等写作技巧和智慧。

四、优秀作文:

灵魂未灭,音乐永生 顾铮榕

英国,伦敦。

大约一个世纪之前,一位享誉世界的音乐才子便从这儿的摇篮中诞生。

又大约是半个世纪之前,他如一道闪电,以最令人刺痛锥心的方式消失。

约翰•列侬,你可曾想过,这一切是多么的令人心痛!

幸好,你的音乐还在,你去追寻灵魂深处那个最自由、最本真、最无所畏惧的自己,而我们也能伴着你的天籁,去追寻你的步伐。

我还记得,你深情款款、略带忧郁的双眼;我还记得你风度翩翩、朝气勃勃的身影;我更记得你情场受伤、艺路难走的背影;我甚至一度满脑子单曲循环着你的浅唱低吟。

“你们总以为我是孤独无依的唯一,其实我的心在那里,在我的心里,我的灵魂里。”

虽然,虽然物质上的匮乏,让你一度如失了家园的雏鹰,没有了属于自己的天空;虽然乐队中的矛盾,让你一度如散了牵线的风筝,没有了飞向远方的目标;虽然精神上的打击,让你一度疲乏得如泄了气的孩子,迷惘、无依。

但是,你有着一颗强大的心,你有一颗不屈的劲。你爱音乐,爱到深入骨髓,爱到进入血液,爱到灵魂最深处!

这便是你人性的可贵与难得!我想,家园虽好,非久恋之家,更何况你是一个在人生旅途中不断奔波的艺者,追求永恒的归宿。除了灵魂深处的那隅音乐天地,别无它处。

如今,我站在你的故居门外,悠悠歌声溢满整个梧桐院落,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说“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或许太过矫情;“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的美誉着实是实至名归,因这灵魂之歌!

屋内装饰简而不陋,确是典雅。墙上贴着你巡回演出瞬间的照片。黑与白的无声,是你最绚丽的音乐人生!最吸引人的还有你简要的生平经历,密密麻麻的年代是你屡次搬迁的人生之旅。

从出生到死亡,如果你的人生是一场数学运算,那这由空而始、以零为终的中间过程必已幻化为你音乐的高度、灵魂的深度了吧?

你苦苦地追寻灵魂的归宿,于音乐的袅袅之中尽显无遗。

灵魂之于你,华美,充盈,像一首永恒的歌,荡漾于天宇之间。

而于我们,就如你的大牌粉丝布什所言“我们会与你一起走下去”。去追寻灵魂的深处,去实现人生乐章的永生!去找寻自己的归宿!

灵魂未灭,音乐永生!(全文实有字数832)

归宿 刘弈轩

常常在先生的雕像前默念怀想。

生在那样的一个时代,想必,您是孤独的!你走在浪潮的最前沿,您用一杆笔支撑着民族的脊梁。你在一片黑暗中踽踽独行,我在您深锁的眉头间看到了疲惫,我在您眼中看到了迷茫与空洞!

是啊,您是孤独的,您,找不到可以休憩的归属吧!您在阿Q的灵魂里呐喊,您在孔乙己的“之乎者也”中悲叹,您用悲悯的目光无助地看着祥林嫂在除夕之夜人们的祝福声中寂寞地死去。您用文字铸起了千万国人归宿的港湾,但是,您自己呢?想必,您时刻怀着“无家可归”的惆怅吧!

但,您毕竟有那般坚毅的泪光,那般炽热的双眸!那是百年沧桑遮不住的热烈,那是发于灵魂的呐喊!

心中不由一阵战栗:是的,先生您渴望的,是无尽黑暗中的一丝微光吧!是星星之火燃成燎原之势的辉煌未来吧!是希望,是热忱,是您灵魂深处的渴盼,让您追寻着心里的梦想、心里的归宿,让您站成一柄利剑,站成一座屹立绝巅的丰碑吧?

永恒的归宿,或许便是梦想,化作了一股庞大的信念,一股坚定的热忱,带着我们在追求的道路上渐行渐远吧!

思及此,眼眶中竟已是一片温热,“归宿”——多么厚重的两个字哪!

不由思绪万千!

翻译大家草婴,或许会因前路之漫漫而彷徨,因无人认可而感到“无家可归”,但他从未放弃,他将托尔斯泰的善言化作灵魂的呓语!在他心里,用人道主义之善温暖被黑暗侵蚀了的人们的心灵,那便是他的归宿,他的追求,他用瘦弱之躯承载起一个时代不能承受之重!

古典音乐巨匠勃拉姆斯,或许会因与时代主流相悖而倍感无家可归。但他热爱古典,他认定古典方能引起他内心之共鸣,故而,他拒绝了以超世之才似李斯特般张扬,他在灵魂深处摹刻贝多芬的烙印,他在十指之下舞动莫扎特的才华,终以一曲《德文安想曲》,带他飞向心灵之归宿。

是的,对每一个人来说,归宿,有不同的释义。对苏武,那是大汉天朝盛衰,故而他在陌上花开中苦等十七载;对梵高,那是印象画派的礼赞,故而他在无尽的苦难中点燃了灿烂的向日葵!

在无家可归的漂泊感中一生萍踪,我们也终将一生碌碌!只有用满心热诚,去拥抱来自灵魂的温热,我们才能觅得永恒的归宿,才能不似陈子安所说那般,“徒然观得最大公约数的浅平”。

心中已是一片了然!或许不知如何萍踪的我,该正视自我,去采撷“归宿”中绚丽的玫瑰吧! 抬头望去,先生的眉头似也舒展,一片夕晖中,我读懂了他的目光:“去追求,心之所向!”(全文实有字数954)

永恒的边城 季伟浩

边城是沈从文的一帘幽梦,不知谁能与共。无法转醒,无法企及。清幽的意境,纯美的氛围,像是一首轻唱的民谣,不断萦绕心头。

边城,是沈从文永恒的归宿。

那是风雨飘摇的时代,《斥反动文艺》的发表是暴风雨来临前的一声惊雷,瞬间震晕了先生。凤凰泣血,在命运的低谷中,先生彷徨无计,无所适从;是忍痛放下笔杆,接受命运霸道的安排?还是如老舍般以水为棺,让人生“无处惹尘埃”?还是违心握笔,为黑暗摇旗呐喊?可无论是哪种选择,生命都是荒凉苍白的,无法找到永恒的归宿。

但先生还是走出了生命的低谷,凤凰集梧桐枝干,浴烈火而获新生。先生在沉默中执着地寻找着他的边城„„

辛苦收集的资料在风雨中被毁于一旦,非人的羞辱扑面而来。但先生不曾言语,他抱着仅存的散稿资料来到郊外斗室。一人,一灯,一桌,一笔,这里是他的边城,这里是他的归宿,这里是动乱年代中最安稳的天空之城。斗室狭小昏暗,却终日星火不灭,与尘嚣隔绝使人忘却黄昏。偶有邻居敲门:“先生还不吃饭吗?”先生于是恍然大悟,拿过几个馍馍,继续沉醉在他的边城之中。

寒风如刀,谤言如雨,时代的风雨愈发猛烈,而先生却依然沉默着,用刚强的意志对抗如晦的风雨。“不折不从,星斗其文”是先生最真实的写照,在他的灵魂深处,有这样一座永恒的边城让他这只凤凰栖息、涅槃。

斗室里珠玑摇曳成花,一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横空出世。书信中,一颗昂扬坚毅之心不断跳动:这里都是荷花,灿烂极了,你若来,便满眼光华„„

凤凰终涅槃,其羽更丰,其音更清,其神更俊。边城上空的阴云渐渐散开„„

那个曾用一本书福泽生养他的湘西茶峒的少年已经长大,他怀着受伤的心,在昏暗中,在他的人生归宿中疗伤、涅槃。先生曾无数次提及行吟泽畔的屈子,在近代文学的河岸上,先生也如屈子般行吟而来。当现实的腥风血雨扑面而来时,先生没有走投无路,他选择将文学家的生命融入永恒的归宿——边城,他灵魂深处的边城。

“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茫茫旅途中,孤舟无家可归,没有归宿。然而,生命是跌宕的曲折,苦难是宿命中不可逃脱的篇章,何不像先生一样追求灵魂深处的永恒归宿,书写生命的亮丽、精彩?(全文实有字数868)

墨梅花开 黄佳乐

青云浦,江西南昌,阳光被百年树龄的苦楮树、罗汉松的枝杈剪碎成金色的花瓣,悄然落在我的脸颊。

我漫步在这八大山人纪念馆中,漫长曲折的双碑长廊如古画轴在我眼前徐徐卷开,指腹轻抚古老的石碑,我定睛。

是那幅《墨梅图轴》,画面上,一树虬劲的梅树上两三梅花初发,仿若沁香在鼻,怡人心神。旁边是八大山人的题词:“梅花画里思思肖,和尚如何如采薇。”

冯思肖,元代遗民,也是画家,尤以画墨梅闻名,可八大山人为何“梅花画里思思肖”呢?我不解。

突然想起了美术书上边角的介绍,冯思肖(当为“冯思肖”,名诗有“力不胜于胆,逢人空泪垂。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经历改朝之痛,一生漂泊无定,没有归宿,他画中的梅树,“根筋外露,无壤驻留”。

我又看向八大山人的墨梅,竟也如此!那梅树的根部外露,没有一抷泥土扎根。

继而想到八大山人,他何尝不是这一株墨梅呢?身为前朝遗民,饱尝改朝换代之痛,心念旧朝却无处可归,天地之广,江湖之大,却没有他的归宿,一生漂泊,无所定居。

“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我轻念八大山人的诗句,百年前的凄风苦雨似骤然而至,我也凄苦感伤起来。{是走,是留,是放弃还是坚持,时刻令人迷茫;越来越多的事,让我无所适从}.

移开步子,眼帘里印入八大山人的又一幅画,《清梅图轴》仍是墨梅,只是几笔勾勒了一朵梅花罢了。我无心观赏,扫了眼一旁的题词,却是意外的欢愉笔调,“泼茶弃墨此生尽,何处非故乡?”

我心有濡湿,仿佛看见百年前风雨飘摇的寤歌草堂中于一灯微明下泼茶弄墨的放达身影,一生风雨披沥漂泊无根后,他终是参透了“归宿”这微妙的寓意。

而我也莫名欢喜起来,想来人生在世不免匆匆,我们总想寻一处安身立命之所,给予我们永恒的依靠,可这地理上的归宿却是少之又少,不是所有人都能如梭罗寻得他的瓦尔登湖。

但是,我们的灵魂深处却藏匿着永恒的归宿,如八大山人于泼花茶弄墨间获得安定,于不懈的艺术热爱中胎孕新的生命价值,如此,便不问今夕何夕,不问故乡他乡,“何处非故乡”了。

黑格尔说:“生活在别处。”(引用得太精当了)而此刻我手掌抚上心脏的位置,感受它稳健的跳动,竟莫名安定。其实,生活不在别处,不需房间找寻归宿,它就藏匿在你的灵魂深处,等待你归来。

再看那朵梅花,竟热烈绽放无一丝羞赧,全然不理会根部没有土壤驻留。

一恍神,仿若看见八大山人背着行囊,神态安然,吟啸徐行。(实有字数868)(表达老练,恍若一篇现代散文)

乡关何处 季雨秋

王朔在《动物凶猛》中羡慕那些拥有故乡的人,“每个人都能将自己的美好愿望寄于那个穷乡僻壤。故乡成全了他们的自我苑囿。”他们的灵魂不再无枝可依,纵使故乡早已不再是那个故乡。

这里的故乡早已超越了地理范畴。

故乡,精神栖居之所,灵魂的归宿。

自古而今,人们不断地找寻故乡,高更有一幅名画《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用朦胧的光影表现对精神属地的疑惑与迷茫。人们不断叩问生命的零度。或是路遇巴里昂多,或是偶遇戈多,在这场无休止的追寻中,人们笑遇荒诞,与命运握手言欢。

他们如那荆棘鸟,只为找到永恒的乡关,不歇不止,不罢不休。

这种可贵的追求成就了人类神性的高贵,2014年的诺奖得主莫迪亚诺以其对“人类母体和精神终极栖息无休止的探索”而登上了文学圣殿。40年来莫迪亚诺觉得自己一直在写同一本书,贯串的惟一主体便是“寻找永恒的归宿”。如《暗店街》中不停寻找回忆的侦探,每个人都在竭尽全力弄清自己的故乡到底在哪里,人便是这样一种存在,如莎士比亚所说“永远充满着躁动与不安,喧嚣与嘈杂”。惟有找到灵魂的栖居,空虚的心才能获得充盈,浮躁的心才能获得平静。人类,才能以高贵的理性省察自然造化。

纵使“我的过去,一片朦胧”,人类依然能在找寻故乡的这个过程中不断地体会生命本原的意义。而此者,往往正在故乡的所在。

所以三毛找到了撒哈拉,沈从文愿长眠于湘西凤凰古城,米开朗基罗于钝而未凿的大理石中遇见了少年大卫,陈子昂遇见了幽州台,而一个民歌手则在水边找到了关关合鸣的睢鸠。(这一段论据链列举得极其新颖独特)

这一切都因被赋予不同的情感与精神特质而显现出不同。推其本原,都是他们灵魂深处对美好认识的映射。

对故乡的追求是一致的,但格制、境界却有高下。有纸醉金迷者欲以物质填满精神的空洞,灯红酒绿是他的归处,不过这却只是暂居的寓所,不是栖居的故乡。将对归属的疑惑系于物质,不仅只能得到无解的人生,而且还会使空虚膨胀成一个永远无法填满的大洞。(这一节思辨性极强)

精神的疑点只能在精神领域里寻找答案。生命的归宿只存在于灵魂深处。

乡关何处?

吾心安处是吾乡。(全文实有字数832)

何方为家 戴亦

大风吹,大风吹。漫天的黄沙飞舞着,怒吼着,裹挟着无边的尘埃。将一切的繁杂纷芜吹尽,仿佛天边浩大雄浑的祈福颂歌。

数百只火把燃着,冲天的火焰仿若千万送行的人,德高望重的法师挥舞着手,在送逝去的人回家。一只秃鹫飞来,啄走逝者的骨肉,长啸一声,便再无踪影。

在民风淳朴而不羁的川藏大地,目睹独有的天葬礼。我始终觉得,那些虔诚的藏民一生都在追寻信仰的路上,他们或许从未回过家,可又或许,他们一直在回家的路上。(暗扣材料意旨)

第一天去西藏,热情的藏民用自制的牛肉面招待我们。新鲜自然的牦牛肉,颇有口感的手擀面,满满的是家的味道。年轻的姑娘坐在我们身后,捧着一本泛黄的经书读着。虔诚的面庞,端正的坐姿,让人感到安详而恬静,似乎岁月的洪荒流经这里时戛然而止,时光的车轮碾过这里时万籁俱寂。

听说藏人一生都在路上。金制的佛像和成卷的经书是唯一带在身上的家当。佛像是为了沿途捐给附近的寺庙,经书则是每日必做的功课。有经书与佛寺的地方便是家,便是心灵的永恒归宿。

佛寺与经书里有什么呢?大概是信仰吧?

大昭寺的门前多是不知所从的游客。他们往往进去点一柱香便匆匆回家,算是到此一游。小昭寺

却不同。跪下,俯身,两手贴至额头,手臂从耳旁擦过,伸直,摸索着大地,向前延伸,直至头不能再低,手不能再直,便把虔诚的头颅低垂下去,贴近地面。一俯一仰一起身一跪拜,慢慢地向前挪去。日出而始,日落不息,直至洪钟响起,再回头看看身后跪过的路 。

眼前面容慈祥的佛祖在召唤她的子民回家,而这回家的路并不平坦。因为这条路,灌注着每一位平凡教徒的血泪,这血泪拆解着世俗权贵的金字塔,注解着人生永恒的天真与悲悯。这路尽头,便是信仰——每一个信仰者永恒的家和归宿。

我突然想起,是不是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方无人栖息的家?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的家,那是对自由的信仰(课本就是同学们写作源源不断的写作素材啊!同学们就是要做这样的智者!);华盛顿以田园作为最后的归属,那是对共和生命的信仰;邓小平把家庭作为最后的归属,那是对人类伦理的信仰。(第三句为编者所加,目的是构成论据链,形成排比段,渲染气势)

行走在滇藏线崎岖的山路上,常能看到两旁的山上画着一个个白色的梯子。当地人说,这是天梯——送每一个死者走上回家的路。其实,每一个藏人又何须攀登这圣洁的天梯,他们生前已用信仰为自己铺设了一条最崇高的路,在这路上,他们不再迷路,不再彷徨,不再找不到回家的方向。((实有字数942))

归“家” 徐博

顾城说:“走吧,趁着记忆还在,去寻找生命的湖。”(引用非常贴切!)

那一泊湖便是我们永恒的归宿,是我们安放灵魂之所。世事洪荒,沧溟万里,我们总在追寻着,在归“家”的路上踽踽独行。我们审视灵魂,期待在那里静开一隅,慢慢绽出朗月照花般的美丽。

蒹葭木叶,明月江涛,梅子雨,杨柳风,那一处永恒的归宿总是这般千姿百态。它可以大气如青天碧海,可以精致如红梅白雪,亦可以简单如梁实秋的一碗莲花儿白。去倾听灵魂的声音吧:看三毛那漫漫黄沙下飘舞的长发、飞扬的自信,她知道这异域的风情便是她心的归宿;看梭罗在瓦尔登湖畔静坐冥想;看陶潜戴月荷锄归,看他焚香抚琴,流连于古籍;看庾信简陋小园中“三竿两竿之竹,一条两条之鱼”,苏轼“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在这生命的湖泊旁,他们归了“家”,他们的心灵不再漂泊,他们在那灵魂的秋风霁月中开出无限花朵。

然而,大多数人在这人生喧闹的街市中,依然漂泊着,追寻着。正如纪伯伦所言:我们走得越来越远,以致忘了为什么出发。在这用绚烂繁丽拼装的城市里,我们的三千黑发已被人事与时光催逼成枯柳,我们的身躯已被欲望与酒肉吞噬成散沙,以致离灵魂越来越远,以致无“家”可归。正如曹文轩在《前方》中写到,人们坐在前行的列车上,眼中尽是空洞和茫然,不知何时下车,不知“家”在何处。人们变得六神无主,而这缺少的“主”正是我们的灵魂,我们心的归宿。(又一例活用的课本素材)

这丢失的归宿,是那沾染着透亮露珠的点点芙蕖,轻轻抖动,掉落在池中的涟漪,激起我们无尽的遐想,又怎能舍弃?这水镜中,倒映的是自己吧?所以,我们不断追求,我们明白人生不该是喧闹的街市,而应是一个人的静水流深。顾城说:“曾经的我们谈理想,谈爱情,如今我们聚杯饮酒,杯子的声音是梦碎的声音。”我们何不拣拾起碎去的梦,以梦为马,一路踏花,奔向心灵的归宿?来到这生命的湖旁,借一杯清酒,对影三人,五分月色,七顷流华,且看九曲回廊,眉角轻扬,也是十里春光?!

撑一枝长蒿,寻找生命的湖,归“家”!回归心灵深处,用最缱绻的柔情,等待生命的花期! 如海子,来人间一趟,看看太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s://www.wuliandi.com/gaozhong/gszw/217099.html

作文素材网 - 让教育更简单

https://www.wuliandi.com/

新ICP备18000016号-1

Powered By 作文素材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