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概述与简介
2015级周考语文试卷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第Ⅰ卷 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对联的起源,就其两两相对的艺术哲理来说,源于我国古代《周易》所阐述的天地赋予万物的阴阳对立与阴阳互交这一对立统一的哲学原理。就其两两相对的表现形式来说,则源于我国远古的民谣和古代诗文的对偶句,是由对偶句嬗变而来的。古代民谣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耕田而食,凿井而饮。”《诗经》上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在屈原作品中,对偶句更是不乏其例。以上各类对偶句,都含有对联对句的因素,但严格说来,都只能算作对联的影子,还不能说这就是对联的开端。
对联的正式开端究竟始于何时?以往一般都遵从清代著名联家梁章钜在他的《楹联丛话》中所言:“楹帖(楹联)始于桃符。”据蜀《梼杌》所载:“蜀未归宋之前一年,岁除日,(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版于寝门,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梁氏所言,即据于此。于是,我国对联界即普遍认为“联萌五代”。但近代以来,我国许多对联学者经多方考证,发现对联实萌于晋唐而兴于五代。因此,“联萌于五代”之说是不对的,至于说“联兴于五代”则符合事实。
据《晋书》记载,张华曾建议初次见面的陆云、荀隐素互作通报,陆以“云间陆士龙”、荀以“日下荀鸣鹤”互报姓名。这被许多人认为是我国古代的第一联。而我们能见到的保存至今的唐代规范联作则更多。如夏民安《联人心声》中有唐太宗在藏晋祠贞观宝翰门前题的“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莫高窟发现的“三阳始布,四序初开”等,还有日本人写的《史馆茗话》一书记载的唐人联“闭户惟闻朝暮鼓,登楼遥望往来船”。
到了宋元阶段,对联进一步发展,不仅数目大量增加,而且类别除春联外,又有了题赠联、书院联、名胜联、喜庆联、哀挽联、谐音联、灯联等等。就其语言运用和表现形式而言,不但坚持了从律诗借鉴来的艺术特点,而且有所突破,吸收词曲语言变化特点,以长短句创作对联,形式更加变化多姿。同时,出现了不少联作名家,如王安石、苏轼、黄庭坚、朱熹、陆游、文天祥等等。
明初,由于洪武皇帝除夕传旨,无论公卿士庶,家家户户都要贴对联,对联创作进入繁荣阶段。清朝以后,由于各种因素的推动,对联创作更是盛极一时。明清时代,由于对联融合了诗词曲赋的各种句式以及骈散并用与文白齐行,使得对联语体多样化,连同对联篇幅的增长,使其不仅可以写景、抒情,而且可以叙事、议论;不仅可以用来谐谑,而且可以讽刺。这一时期,不仅运用范围大为扩展,涌现出大批如解缙、纪昀般的联坛高手,甚至出现了理论研究与专论著作。
(选自戴本恒《对联艺术探微》,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对联起源的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我国古代《周易》所阐述的天地赋予万物的阴阳对立与阴阳互交这一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是对联两两相对的艺术哲理的来源。
B.我国古代很多诗文里有对偶句,对联两两相对的表现形式就是起源于我国远古的民谣和古代诗文的对偶句。
C.作者认为,古代民谣、《诗经》以及屈原作品中的对偶句,尽管也有对联的一些因素,但还不能算是对联的开端。
D. 对联起于哪个朝代,有很多说法。对联界根据梁章钜《楹联丛话》的相关记载普遍认为对联起于五代,但作者并不赞同这一说法。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五代时,蜀地的孟昶在除夕日让学士辛寅逊题写桃符,因为对辛寅逊的题词不满意而自己题写为:“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B. 中国许多对联学者近代以来经多方考证,发现对联实萌于晋唐而兴于五代,否定了“联萌于五代”之说,得出“联兴于五代”的结论。
C. 据《晋书》记载,张华建议初次见面的陆云、荀隐素以对联的形式互作通报,陆以“云间陆士龙”为上联、荀以“日下荀鸣鹤”为下联互报姓名。
D. 唐代出现了许多规范的对联作品,如:“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三阳始布,四序初开”、“闭户惟闻朝暮鼓,登楼遥望往来船”等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元时期,对联进一步发展,不仅数目大量增加,而且类别除春联外,又有题赠联、书院联等;同时,还出现了王安石、苏轼等不少联作名家。
B.宋元时期,对联形式变化多姿。因为对联不但保持了从律诗借鉴来的艺术特点,而且有所突破,吸收词曲语言变化特点,以长短句创作对联。
C.明代洪武皇帝下令无论公卿士庶,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使对联创作进入繁荣阶段。由于各种因素的推动,清代以后的对联创作更是盛极一时。
D.明清时代,由于对联融合了诗词曲赋的各种句式以及骈散并用与文白齐行,使对
联语体多样化,使对联的篇幅增长,使对联的运用范围大为扩展。
二
(一)文言文阅读(1分) 4.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5.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字”是古时对一个人的称呼,一般应该是男子岁行冠礼时由乡中长老或贵宾所取,可以与名的意思一致,也可以相关,甚至相反。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长官为礼部尚书《春秋》 是由孔子修订的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经》、《尚书》、《诗经》、《礼记》举子,授予通过乡试者。乡试在省城举行每三年一次,皇帝亲派主考官,因在八月举行故称“秋闱”乡试第一名为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苏轼才华出众。欧阳修在梅圣俞面前很是推崇苏轼,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刚开始都很厌烦,很长时间之后,大家才真正信服了欧阳修的话。
B.苏轼勤政爱民。黄河决口,徐州城将要被洪水冲毁,苏轼说服卒长带领手下人尽力筑堤,自己住在城墙上,过家门不入,最终保全了徐州城。
C.苏轼敢于直言。苏轼和司马光就差役制和免役制的利弊争论不休、各执己见,司马光很愤怒,苏轼用司马光做谏官时的事情对他进行反驳。
D.苏轼仕途坎坷。苏轼自从中举以来,一直以爱戴君王为本,其忠心耿直、正直无畏远在群臣之上,但被小人嫉妒和排挤,不能安然在朝廷中任职。
7.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5分)
(2)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子衿
青青子衿⑴,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⑵?
青青子佩⑶,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⑷,在城阙兮⑸。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注释 :
⑴子衿:周代读书人的服装。子,男子的美称,这里即指“你”。衿:即襟,衣领。
⑵嗣(yí)音:传音讯。嗣,通“贻”,给、寄的意思 。
⑶佩:这里指系佩玉的绶带。
⑷挑(táo)兮达(tà)兮:独自走来走去的样子。
⑸城阙:城门两边的观楼。
8.诗歌前两章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这种手法的特点和作用。(6分)
9.诗歌第三章“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妙在语言悖理,请简要赏析。(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 ,卷起千堆雪。
元嘉草草, , 。
, ,人道寄奴曾住。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第Ⅱ卷表达题② 某些官员不靠实干,而靠行贿等手段谋取官职,以为这是 ,但最终在中央“打虎拍蝇”的反腐行动中受到了惩处。
③ 面对被贬黄州的人生打击,苏轼没有像屈原一样投汨罗江而死,而是 ,一如既往地乐观开朗,把困窘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A.置之不理 终南捷径 随遇而安
B.束之高阁 独辟蹊径 随遇而安
C.束之高阁 终南捷径 安之若素
D.置之不理 独辟蹊径 安之若素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3分)
A.春节期间,网上热传一篇一个上海女孩跟随江西男友回农村过年,在见到男方家庭准备的第一顿饭后便提出与男友分手,并以最快速度返回上海。
B.郑州豫剧名家王宽成功入选201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郑州成为一个全国唯一连续年“诞生”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城市。岁月留声不留人,《敢问路在何方》猴年春节又一轮传唱,这首歌的词作者——著名艺术家、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创作员阎肃然离世。电视剧《芈月传》4亿的版权费投入在开播之前已收回《芈月传》的衍生品及广告收入已超5亿。14.填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带有浓郁中国味儿春节习俗也随之播撒到世界各地播撒到世界各地春节习俗带有浓郁中国味儿(5分)(6分)
、 作文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语文参考答案
1.D (“对联起于哪个朝代,有很多说法”于文无据。)
2.C (张华建议二人互作通报,并未要求以对联的形式,二人的通报在当时也并非是上联和下联,属曲解文意。)
3.D (“使对联的篇幅增长,使对联的运用范围大为扩展”属强加因果关系。)
4. C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5. C (五经:《经》、《尚书》、《诗经》、《礼记》想评为第一,但又怀疑可能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作,于是最终只评为第二名,“《春秋》”取得第一。参加殿试,中乙科。
8.诗歌前两章重章叠句,①其特点是:前两章句型重复,字面大体相同,只是在关键处变换了几个词语“子衿”和“子佩”,“我心”和“我思”,“不嗣音”和“不来”。(1分)其作用是:②内容上,“我心”和“我思”的变换显示了女主人公思念情感的不断深入,“不嗣音”和“不来”的变换写出了恋人既全无音讯,又不见踪影。(2分)③情感上,女主人公反复咏唱,两段埋怨之辞,以“纵我”之假设与“子宁”之反问对举,情感在回旋中渐次加强,可以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2分)④形式上,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增加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1分)
9. ①“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是女主人公的内心独白,“一天不见你的面,好像已有三月长啊! ”从科学时间概念衡量,“三个月”是不能等同于“一日”的,是有悖常理的。(1分)②从诗歌抒情看是合理的艺术夸张,合理在热恋中人对时间的心理体验。前两章的心理描写表现出女主人公在焦灼万分地思念恋人;“挑兮达兮,在城阙兮”,她在城楼上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动作描写表现出女主人公因久候恋人不至而更加心烦意乱。所以这一日之别,在她的心理上很自然的延长为三个月。(2分)③这种对自然时间的心理错觉,真实地映照出女主人公对恋人的强烈的思念之情,看似痴语,却妙达恋人心曲,从而将其强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2分)
10.略
11.④厌弃官场生活,面对屈辱时多年的郁结和文人傲骨爆发,最终归隐田园。(1分)⑤魏晋文人洒脱飘逸的风骨极大地影响了他,他思索感悟到了天人合一的快乐,决定归隐。⑥对田园生活的热爱,感受到流连山水田园的自得快乐。(1分)
(3)①文章前半部分引用陶渊明的诗句写出了他的思想变化过程、生活状况和人生理想,写出了人物的精神风貌,增强了传记的真实性;②后半部分引用陶渊明田园诗中的诗句展现了他归隐后的生活状态、复杂心情,同时也表现出其田园诗章在这个时期达到了最高境界。③引用他人的文句,高度肯定了《归去来兮辞》的艺术成就和陶渊明的诗人地位,有助于读者全面而深刻地了解陶渊明的价值和影响,增加了传记的真实性、可信度。(每点2分)
(4)①作者这样说,表达了对陶渊明脱离官场,最终归隐田园这一选择的肯定和欣喜。②陶渊明的归隐是个人之幸,归隐使他脱离了黑暗的官场,过上了自己喜欢的田园生活,精神上自由畅快,获得了重生。③陶渊明的归隐是中国诗歌发展之幸,他归隐后诗歌创作达到了最高境界,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后世读者留下了优美的田园诗篇。④陶渊明的归隐是中国文化之幸,他归隐后文章中关于桃花源的美好理想,成为了一个文化符号,为历代抛却利禄功名的文人提供了心灵的寄所。所以,虽然陶渊明归隐后有精神的抑郁,也有生活的艰难,但是依然可以说其归隐是一件“幸事”。 (每点2分)
12. C (“束之高阁和置之不理都有放在一边不予理睬的意思;比喻独创一种新风格或者新方法都有对环境遭遇不在意之意。 :多指面对不顺利的境况,仍能像平常一样;强调在任何环境中都安然自得,感到满足,也有安于现状,得过且过之意14. B
15.答案略。(注意劝说要针对“对家庭厌烦,对学习失去兴趣,正打算辍学离家出走”展开劝说,要委婉得体,考虑对方的身份和彼此之间的关系。)
16.(1)在内容上,上联将读书声和风雨声融为一体,既有诗意,又有深意;下联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劝勉读书人既要认真读书,又要关心国家大事,要以救国为己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2分)在形式上,“风”对“雨”,“家”对“国”,“读书”对“天下”,“耳”对“心”,极其工整,连用叠字,如闻书声琅琅。(1分)
(2)在内容上,上联写《离骚》寄意深远,语辞高妙,和《诗经》一同成为艺术成就极高的文学经典,“风雅”代指《诗经》;下联写屈原品行方正志趣高洁,可与日月争辉。对联高度赞美了屈原其人的品德志趣和作品价值之高。(2分)上下联结构相称,词性相当,内容贯通呼应。(1分)
(3)在内容上,上联写鲁迅先生逝世之后,中国谁人能像鲁迅那样呐喊,号召那些斗争中“奔驰的猛士”,使他们勇敢直前。下联写斯人已逝,但是精神永存,华夏青年将秉承其精神探索不止,不会犹豫彷徨。对联高度赞美了鲁迅先生对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和中国青年的重大影响。(2分)上下联结构相称,词性相当,内容贯通呼应,“呐喊”“彷徨”一语双关,既指鲁迅先生的作品,又指人具体的行为状态。(1分)
17.立意参考:
一类立意应该在思辨的前提下思考心灵鸡汤的功用,单一地否定心灵鸡汤或者肯定心灵鸡汤为二类立意,脱离材料的内容或含义作文的酌情给分。评分时请参考2015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s://www.wuliandi.com/down/gaozhong/gaoyi/yuwen1-gaoyi/1741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