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源 > 高中 > 高中一年级 > 高一语文

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一中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admin 高一语文 2020-03-27 20:24:18 月考 江西 语文 高一

资料概述与简介

奉新一中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2016.3
温馨提示:
1.本试卷分卷面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学校和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卷指定的地方。
3.所有答案,请一律写在答题卷上每题对应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请将答题卷上交,将本试题卷自己收存好。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人在建筑物中置窗,主要是为了“通”的功能,即通风采光,《红楼梦》中的窗首先以其通透实用功能而存在。此外,作为小说中众多景象之一的窗,不仅与亭台轩院、花草树木完美融合,而且通透的特点又使其成为欣赏美景的最佳观察点,从而体现了其审美功能,并为小说营造了一个诗化的环境。
首先,具有作为采光和通风功能的窗,它形成了大观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从大观园外看,“那门栏窗隔,皆是细雕新鲜花样,并无朱粉涂饰”。大观园内,潇湘馆有“千百竿翠竹遮映”的幽窗,蘅芜院的绿窗清雅而不失富丽,怡红院更有五色纱糊就的小窗。侵窗的月光不仅使大观园的女儿凭窗读书成为可能,也赋予了她们诗人般的气质。
小说第一回贾雨村与甄家丫鬟隔窗一见钟情,第二十四回中贾芸与小红之间的恋情,与窗户有着不解之缘。窗户采光和通风的功能,使之成为小说中人物眉目传情的重要渠道。作为传情的通道,窗在宝黛爱情方面发挥的作用尤为显著。黛玉生气时,窗户为宝玉提供了传达心声的通道;宝玉挨打时,黛玉通过怡红院的纱窗去观看宝宝,窗户又为黛玉表达关切之情提供场所。
其次,窗的审美功能主要体现为它的借景、对景、隔景、分景的功能。这一点古人早已发现。《古诗十九首》中有“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之句,描述了一个满怀愁思的女子凭倚楼窗,望见“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而引动对心中所爱的怀想的情景。古人对窗户借景、对景的注意,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主动的审美眼光。《红楼梦》中的窗同样体现了其取景、对景之功用。小说第二十七回林黛玉对紫娟说:“把屋子收拾了,撂下一扇纱屉;看那大燕子回来……”此处,取下纱屉后的窗户,以花草树木为背景,大燕子盘旋其间,构成了想象中的一幅“燕归图”。
窗户还有隔景、分景之功能。小说第四十回,“贾母论窗纱”一节对窗纱作了精辟的介绍,无论是软烟罗,还是霞影纱、蝉翼纱,均以薄透为特色。虽然薄透,但窗纱对窗外之景还是起到了隔的作用,窗外之景在窗纱的阻隔之下变得朦胧而隐约,使人在这一边看到另一边,本来咫尺相望的景物变得含蓄幽深,在恍惚迷离中扩大了空间感觉,从而使空间得到了延伸。《红楼梦》第三十五回中,黛玉让丫头将那能吟《葬花吟》的鹦鹉连架子摘下来,挂在月洞窗外的钩子上,自己则坐在屋中,“只见窗外竹影映入纱来,满屋内阴阴翠润,几簟生凉”。这里的月洞窗不仅成为黛玉取景的佳处,更在空间上起到了一种隔的作用。“黛玉无可释闷,便隔着纱窗逗鹦哥作戏,又将素日所喜的诗词也教与他念。”美人与鸟儿隔窗对语,既有隔窗取景的韵味,又将原本同一幅画面分隔成了内外两个场景,增加了画面的立体空间感。
小说中窗的借景、隔景等功能,既营造了一种审美意境,也丰富了人们的审美感受。这情形有如现代作家宗白华所说:“无论是借景、对景,还是隔景、分景,都是通过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扩大空间的种种手法,丰富美的感受,创造艺术的意境。”
(摘自《中的窗意象》,有删改)
1.下列关于“《红楼梦》中的窗”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红楼梦》中的窗是大观园中传情的通道,促进了宝玉和黛玉爱情的发展。
B.《红楼梦》中的窗既有通风采光之功能,也有审美之功能,并为小说营造了诗化的环境。
C.《红楼梦》中的窗和亭台轩院、花草树木构成一个整体,是欣赏美景的最佳观察点。
D.《红楼梦》中的窗是大观园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赋予了大观园的女儿诗人般的气质。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窗是《红楼梦》中众多景象之一,能丰富读者的审美感受。
B. 古人很早就发现了窗的审美功能,并在文学创作中进行了运用。
C.潇湘馆、蘅芜院、怡红院的窗各有特点,作用各有不同。
D.黛玉与鹦哥隔窗对语体现了窗户在《红楼梦》中隔景、分景的功能。
3.根据本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在《红楼梦》中,窗有使咫尺相望的景物变得含蓄幽深、增加画面的立体空间感等作用。
B.曹雪芹受到古人启发,创作《红楼梦》时充分发挥了窗户隔景、分景等功能。
C.经典名著《红楼梦》中如果缺少了“窗”这一意象,那它就缺少了很多精彩。
D.无论古人和今人,在文学创作中都非常重视窗户的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白居易,字乐天,敏悟绝人,工文章。贞元中,擢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迁左拾遗。
会王承宗叛,帝诏吐突承璀率师出讨,居易谏:“唐家制度,每征伐,专委将帅,责成功,比年始以中人为都监。韩全义讨淮西,贾良国监之;高崇文讨蜀,刘贞亮监之。且兴天下兵,未有以中人专统领者。恐四方闻之,必轻朝廷。后世且传中人为制将自陛下始,陛下忍受此名哉?且刘济等洎诸将必耻受承璀节制,心有不乐,无以立功。此乃资承宗之奸,挫诸将之锐。”帝不听。既而兵老不决,居易上言:“陛下讨伐,本委承璀,外则卢攸史、范希朝、张茂昭。今承璀进不决战,已丧大将,希朝、茂昭数月乃入贼境,观其势,似阴相为计,空得一县,即壁不进,理无成功。”亦会承宗请罪,兵遂罢。
后对殿中,论执强鲠,帝未谕,辄进曰:“陛下误矣。”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绛曰:“陛下启言者路,故群臣敢论得失。若黜之,是箝其口,使自为谋,非所以发扬盛德也。”帝悟,待之如初。
居易于文章精切,然最工诗。初,颇以规讽得失,及其多,更下偶俗好,至数千篇,当时士人争传。鸡林①行贾售其国相,率篇易一金,甚伪者,相辄能辩之。初,与元稹酬咏,故号“元白”;稹卒,又与刘禹锡齐名,号“刘白”。
观居易始以直道奋,在天子前争安危,冀以立功,虽中被斥,晚益不衰。当宗闵时,权势震赫,终不附离为进取计,完节自高。而稹中道徼险得宰相,名望漼然。
(节选自《新唐书·白居易传》,有删减)
【注】①鸡林:朝鲜
4.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敏悟绝人,工文章。 工:擅长,善于
B.恐四方闻之,必轻朝廷。 轻:看不起,轻视
C.观其势,似阴相为计, 阴:暗中
D. 终不附离为进取计, 离:离开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字,是古代男子成年后才起的,由于其同辈或属下等不便直呼其名,便另取一与本名含义有某种关系的别名,称之为“字”。
B.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会试的人,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但是还没有被正式授予官职)。“擢进士第”即“获得了进士”的意思。
C.在古代官职变动的词中,其中“补”是补任空缺官职。“黜”,降职或罢免。“迁”,调动官职,汉右尊左卑,故将升官称为右迁,左迁是降低官职。
D.卒,多义词,文中指死亡。我国古代对不同地位的人的去世有不同的称谓。如“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白居易善于写诗,最初,与元稹相互酬咏,交情深厚,后来元稹得到宰相之职,白居易也随之声名显赫。。
B. 白居易认为如果让四方节度使知道朝廷让宦官担任实际统帅去讨伐叛贼王承宗,必将助长王承宗的反叛气焰,而且让各路将军深感耻辱,诸将的锐气也会受挫。
C.白居易劝谏承璀为统帅讨伐王承宗一事,令穆宗不悦,幸好有李绛的进言,白居易才免遭罢黜,且皇上仍然像过去那样待白居易。
D.白居易坦率耿介,常诤谏为政之安危,希望以此立功,虽然中道被斥贬,但仍然不改别变自己
7.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5分)

鸡林行贾售其国相,率篇易一金,甚伪者,相辄能辩之。(5分)

(二)古诗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狂夫
杜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①水即沧浪。
风含翠篠②娟娟净,雨裛③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①百花潭:即浣花溪,杜甫草堂在其北。 ②篠(xiǎo):细小的竹子。 ③裛(yì):滋润。
8.

9.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塑造了狂夫这一形象?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古诗文默写(每空1分共6分)
10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
“              ?               ”两句借用设问句式和借景抒情手法,自现境况,表达了“迁谪意”。
③《蜀道难》中引用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增添神奇色彩并赞扬其神力和开路者勇力的句子是:
,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2)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答:  (4) 答 四语言表达(3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语的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B.C.D. 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引向深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非万众一心、攻坚克难才行。
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画横线处,得当的一项是( )(3分)
城雪初消荠菜生,角门深巷少人行。 ,此是春来第一声。
楼阁新成花欲语
春山沿途鸟空啼
C.柳梢听得黄鹂语
D.落红满地乳鸦啼
1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鲁迅先生确乎不是个“冷静”的人,他的憎正由于他的爱;______。这是“理智”的结晶,可是不结晶在冥想里,而结晶在经验里;经验是“有情”的,所以这结晶是有“理趣”的。开始读他的《随感录》的时候,_______。他所指出的“中国症结”,自己没有犯过吗?不在犯着吗?可还是常常翻翻看看,________。
他的“热讽”其实是“冷嘲” 他的“冷嘲”其实是“热讽” 一面觉得他所嘲讽的愚蠢可笑,一面却又往往觉得毛骨悚然 一面觉得毛骨悚然,一面却又往往觉得他所嘲讽的愚蠢可笑 吸引我的是那笑,也是那“笑中的泪”吧 吸引我的是那“笑中的泪”,也是那笑吧
A. B. C. D.

17.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化景点或文学意象,常常会引发我们的情思。请仿照例句写一句话。(5分)
要求:①体现景点或意象特征;②句式一致;③运用拟人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例句:蜀道,你的天梯石栈,你的畏途瞻岩,你的峥嵘崔嵬,不正好激发起我凌云的壮志吗?
答:

五.作文(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泉水在地下蓄积。一旦有机会,它便骄傲地涌出地面,成为众人瞩目的喷泉,继而汇成溪流,奔向远方。但人们对地下的泉水鲜有关注,其实,正是因为有地下那些默默不语的泉水的不断聚集,才有地上那一股股清泉的不停喷涌。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高一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答案2016.3.
参考答案
1. D(“赋予了大观园的女儿诗人般的气质”是“侵窗的月光”)
2.C(采光和通风功能、审美作用相同)
3.B(“曹雪芹受到古人启发”无中生有)
4.D (附离:附着,依附。“离,依也。” )
5.B(进士是通过殿试)
6.A(“白居易也随之声名显赫”有误)
7. 1)穆宗震怒,过后,对李绛说:“这家伙是我一手提拔的,竟敢这样,我不能容忍,一定要斥贬他!”(“罢”,“乃”,“尔”,“叵堪”每处各1分,文意1分)(5分)
2)鸡林(朝鲜)外商得诗卖给他们的宰相,一篇可换一金,如果是很假的诗作,宰相总能辨别出来。(得分点:“率”“易”“辄”三处每处1分,句子通顺2分)(5分)
8.①运用了风、雨、翠竹、红蕖(荷花)等意象,描绘出一幅闲雅静谧的浣花溪畔美景图。(2分)②微风轻吹,翠竹轻摇,带着水光的竹枝竹叶光洁明净,细雨濛溕、静洒溪中,荷花因此分外妖娆清香。(2分)③透露出诗人欣然自得(喜悦)之情。(1分)
9.①反衬(以乐景衬哀情)和直抒胸臆(2分)。② 前四句极写草堂及浣花溪的美丽景色,有力地反衬后四句诗人恶劣的现实生活。(1分),尾联痛快淋漓地抒发自己饱经患难、愤世嫉俗的悲怆(1分),在自我解嘲的“笑里”表现狂夫不屈不挠的抗争情怀,塑造了一位疏放倔强、老而弥坚的志士形象(2分)。(意对即可。)
10.(1)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2)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3)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11.(1)答D给3分,答B给2分(A.没有“心理”描写。B.“引出王十二能够使用吸铁石给铁匠治眼的具体原因的介绍”错。E.“表达对王十二的感谢之情”错)
(2)①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吸引读者眼球。(1分)②照应题目,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在天津卫打拼的人要有能耐、有绝活儿,否则是站不住脚的,以此引出对神医王十二的描写。(2分)③交代小说发生的地点背景,渲染氛围文章。交代了天津卫码头人才济济的背景。(2分)④王十二能在天津这样的大城市获取神医的名号,说明他成名不易,有真本领。(1分)
(3)①展现出一代神医独特的人格魅力,更增添了文章的传奇性,使读者对于王十二产生由衷的敬佩之情。(2分)②通过对他动作的描写,刻画神医王十二做事干脆利索、思维清晰敏锐、为人豪爽稳重的形象。(2分)③说明王十二能获得神医的称号,靠的不仅是他独特的医术,还有他高尚的医德。王十二以救死扶伤为天职,并没有把报酬放在首位,救人时如此,救人后更是只字不提报酬,转身即走,使人物形象更加丰富高大。(2分)
(4)①对工作精益求精。王十二被称为“神医”是因为他的医术高明,能够急中生智想出治疗急病的方法,而这种方法也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对医术精益求精的结果(2分)②乐于助人的品格。无论是救治铁匠还是救治被马车撞伤的醉酒者,他都是主动上前提供帮助,而且不求任何回报。(2分)③热爱新鲜事物。神医王十二十分喜爱新鲜事物,在去除铁匠眼中的铁屑时就使用了当时大部分人都不了解的吸铁石。(2分)④善于具体问题具体解决。对于不同的病人、不同的病情,神医王十二都能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解决:对眼中有铁屑的铁匠,他用吸铁石;对肋骨插入墙缝的醉酒者,他用热他用热毛巾捂其口鼻,让其通过自己的力量把肋骨拔出来(2分)
12.C ( 猝不及防:用来形容事情发生得突然;或采取的手段很突然;使人措手不及。措手不及: 着手处理已来不及了。形容事情来得突然;来不及应付。惊慌失措:失措:举止失去常态;不知如何是好。形容惊恐慌张,一下子不知怎么办才好。)
13.C(A①干大事可以不考虑细微末节,行大礼不避小的责备。②做大事不拘泥于小节,有大礼节不回避小的责备。B、虽然夕阳无限美好,可惜黄昏已经接近尾声。写出了事物虽好,但总有凋零的一天。多指老人。C、还未下雨就开始筹谋挖井,切勿等口渴没有水了才开始挖井。要为将来打算,而不是遇到困难才开始筹谋。D、“司马青衫”常用来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
14.C(A.受京津冀一体化、首都物流功能向外疏解等国家战略方针的影响,B.在全面放开两孩政策后 D.“才行”改“不可”)
15.C(这种类型题考的就是考生对诗句的理解、对客观事实的关注、对逻辑思维的把握三部分,只要读懂了句子所描绘的“早春雪景空巷无人”的意义就能排除C、D,再联系下文才“春来第一声”应排除A,那么就很容易选择“树梢听得黄鹂语”)
16.A(试题分析: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分析可知:第一处选2句式协调,内容合理;第二处选3,3与上下文联系密切;第三处选5,5符合递进关系,反映体会得深刻。)
17.答案1 :康桥,你的温婉艳丽,你的灵动娇美,你的脉脉含情,不正好唤醒了我沉睡的柔情吗?(5分)
答案2 :赤壁,你的雄奇伟岸,你的大气磅礴,你的壮丽多姿,不正好激荡起我心中的豪情吗?(5分)(答案不唯一)
18.作文
“蓄积”与“喷涌”的关系虽然简单明了,却有着多向立意的可能,比如:“准备与机遇”、“先与后”、“耕耘与收获”、“过程与结果”、“个人与集体”、“积累与成功”、“位置与 价值”等,都属于正确的立意。而“众人瞩目”与“鲜有关注”的鲜明对照,则可能促使考生展开“现象与本质”、“片面与全面”、“局部与整体”、“孤立 与联系”、“静止与发展”、“感性与理性”、“眼前与长远”等的思辨。
从个人的角度我们往往看到一个人成功了,这个人的成功就好像水从地下喷涌出清泉,没有看到这个人成功之后付出多少汗水。一个民族、国家也是这样,我们看到 中国发展经济建设起来,我们挺和谐的。我们没有看到为了今天的达成,我们做出多少大的努力,人们付出多少大的牺牲,我们多么兢兢业业,从个人,到社会,到 国家基本的要求。
如像下面的立意都偏离了主旨:⑴泉水涌出地面才成为喷泉,所以写抓住机会,促成改变;⑵要想成为众人瞩目的对象,就必须涌出地面,去吸引人们的眼球;⑶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使同一事物的命运不同,所以写环境和条件的重要性。
(文言文翻译)
白居易字乐天,居易聪明过人,工于文章。贞元年间,考进士、
拔萃( 唐代考选科目之一)皆中,实授校书郎。后为左拾遗。当王承宗叛乱时,宪宗下诏统率军队去讨伐。居易奏谏“:唐朝制度,在征讨伐乱时专职委派将帅,责令成功。近年来才开始以宦官担任都监。韩全义征讨淮西,贾良国任监军;高崇文伐蜀,刘贞亮任监军。而动员全国军队,尚未有以内侍宦官专任统帅的。禁中神策军既不置行营节度,以承璀为制将,现又派他充任诸军招讨处置使,是实际的统帅。这恐怕四方诸节度使知道,必然会轻视朝廷。后世人也将传说以宦官担任制将统帅是陛下创始的,陛下要忍受这种名声吗?况且刘济等诸路将军必然耻于受承璀的指挥,心中不高兴,就不能立功。这就助长了王承宗的反叛气焰,并挫折了诸将的锐气。”宪宗不听。既而用兵很久没有决战。白居易上书说“:陛下讨伐王承宗,本来委任吐突承璀为统帅,外用卢从史、范希朝、张茂昭,现在承璀进军而不决战,已失大将统帅作用;希朝和茂昭历数月才入贼境,看这势头似乎是暗中(私下)有什么打算,空得一县就壁垒不进,当然不能成功。”不久承宗请罪,征伐就停止了。
后来,白居易在殿中与穆宗谈论此事,论辩执著,坦率耿介,穆宗尚未谕,居易就对穆宗说:“陛下错了!”(指任用承璀事)穆宗震怒,过后,对李绛说:“这家伙是我一手提拔的,竟敢这样,我不能容忍,一定要斥贬他!”李绛说:“陛下能开放言路,所以群臣敢于对朝政论得论失。如果罢黜白居易,就是钳住他们的口,不让他们进言。这不是发扬帝君盛德的办法。”穆宗省悟,对待白居易仍然像过去那样。
白居易为文精切,然最善于写诗。最初,多以诗规讽得失,到后来写多了,更趋于平易通俗,多至数千首,当时即为士人争相传诵。鸡林(朝鲜)外商得诗卖给他们的宰相,一篇可换一金,有伪作,宰相总能辨别出来。最初,与元稹相互酬咏,所以人称“元白”;元稹去世后,又与刘禹锡齐名,号称“刘白”。
审视居易,最初竭力直言,在天子面前诤谏为政之安危,希望以此立功,虽然中道被斥贬,但后来更为坚定不衰。当李宗闵在位时,权势震赫,但居易始终没有攀附于他而为个人进取打算,使自身节操保持完美崇高。而元稹中途履险得到宰相的职位,以致名声败坏。呜呼,白居易是个贤达的人哪!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s://www.wuliandi.com/down/gaozhong/gaoyi/yuwen1-gaoyi/173985.html

作文素材网 - 让教育更简单

https://www.wuliandi.com/

新ICP备18000016号-1

Powered By 作文素材网版权所有